王X X,女,35岁,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块1月,疼痛不明显,但增长迅速,质地硬韧不均,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表面皮肤红肿且有桔皮样改变,伴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就诊某大型西医院乳腺专科,首诊为“炎性乳腺癌”,劝其立即住院手术。病人及家属惊恐之余,辗转来到徐州市中医院乳腺外科就诊,该院教授诊查后首先推翻了外院“乳腺癌”之诊断,初步确诊是肉芽肿性乳腺炎,手术切除病灶后经病理检查得到证实,痊愈出院。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吴建华
王女士癌症的帽子终于摘掉了,真是虚惊一场! 病人及家属对教授感激有加,而对那位误诊的医生则痛恨不已。其实,肉芽肿性乳腺炎就是一种似癌而非癌的特殊乳腺疾病,由于大多数临床医生对其缺乏认识,因此往往造成误诊误治,甚至造成严重之后果,王女士遇到的误诊经历就不足为奇了。
肉芽肿性乳腺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简单介绍如下。
概述: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乳腺肉芽肿,是一种局限于乳腺小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除乳晕区外的乳腺其它部位均可发生。1972年Kessler&Wolloch首先报告,国内马国华等于1986年报告6例。
病因病机: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是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㈠自身免疫反应:本病细菌、真菌培养或染色均为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提示本病的发生与病原体无关。依据组织学变化类似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㈡炎性反应: 局部感染!创伤以及各种理化刺激破坏导管及腺腔上皮,腺腔的分泌物、乳汁及角化上皮外逸于小叶间质,引起炎症反应,诱发肉芽肿形成。㈢避孕药诱发:目前对于避孕药是否能引起本病尚存争议。认为药物导致乳腺组织分泌旺盛,分泌物分解产生的化学物质进入周围间质,引起慢性肉芽肿反应。
临床特点:本病发病年龄在17~52岁之间,而以30~40岁为多见。患者多为已婚、经产的妇女,大部分有哺乳经历。常发于单侧乳腺,除乳晕区外的其他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外上象限为多见,肿块大者可累及整个乳房。乳房单发肿块为主要表现,不痛或微痛,肿块质硬,长径多在1.5~10cm之间,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可与皮肤或周围组织粘连,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可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针吸多见炎细胞,异型组织细胞,但无癌细胞。诊断性治疗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较易复发。
治疗与预后:本病治疗当以手术为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肿块缩小,但抗生素治疗无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本病一旦明确诊断,根据肿块的大小可行肿块切除术或乳腺区段切除术,扩大切除是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及复发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病如能在术前确诊,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使肿块缩小,缩短治疗过程,缩小手术范围。国内也有人认为单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容易使病情反复,而用氨甲喋呤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则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本病初期,肿块质硬无痛,皮色不红,中医辨证证属肝郁痰凝,治宜解郁化痰、消肿散结。中期肉腐成脓,肿块变软,乳房肿痛,宜切开排脓,提脓祛腐;同时内服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之剂。晚期溃后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或成乳漏,治宜益气和营、祛腐生肌;待肿块缩小,炎症局限,或疮面干净后,再采取手术治疗。徐州市中医院乳腺外科近年来收治该病40余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治愈,随访未见复发。
乳痛安帖膏治疗乳腺增生症、乳痛症、乳腺慢性炎症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咨询购买联系电话:1585247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