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1 刘晓淳1 朱长波2
(1.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疼痛康复中心,广州 510507;2.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检验科,广州 510507)
关键词 三部调气法 贴灸 变应性鼻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疼痛康复中心李胜利
近三年来,笔者采用三伏三部调气法贴药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1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24例中,男81例,女4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5年。对照组106例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8年;季节(间歇)性AR128例,常年(持续)性AR102例[症状出现超过每周4天,并持续4周以上归为常年(持续)性AR][1]。所有患者均服用过中西药治疗而未治愈。
1.2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突然阵发性发作,发作时有鼻痒、打喷嚏、鼻涕多、鼻塞等四项主要症状,查体可见鼻黏膜水肿,呈苍白色两项主要体征。实验室检查: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超过5%,血清中总IgE浓度高于250IU/ml[2]。
2 治疗方法
2.1 时间选择 每年三伏之初、中、末伏第一天,各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药物选用 白芥子、桂枝、细辛、沉香、延胡索,按5:5:3:3:3质量比例混合,机器加工为细末备用。老生姜若干,在贴药前30min榨取老姜汁备用。
2.3 腧穴选取 治疗组:初伏第一部开窍通气法:迎香、肺俞;中伏第二部健脾益气法:脾俞、足三里;末伏第三部补肾纳气法:肾俞、膻中。对照组:单贴迎香穴。均为双侧选穴。
2.4 操作方法 将药末以姜汁调成糊膏状,揉成直径约1cm的圆球体,用3cm×4cm的输液贴固定于所选腧穴体表,贴敷3~4h或感觉局部有灼热感时取下药饼,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佳,若贴药时间过长局部起水泡,应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感染,或者涂搽烫伤膏,必要时可到医院处理。
2.5 注意事项 贴药后禁冷水洗浴,贴药期间忌吃牛羊肉、鸡、鸭、鹅、蟹、蛋等食物。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鼻痒、鼻塞、喷嚏、涕多四项主要症状,以及鼻黏膜水肿,呈苍白色两项主要体征完全消失。显效:四项主要症状及两项主要体征,减至1~2项。有效:四项主要症状及两项主要体征,减至3~5项。无效:四项主要症状及两项主要体征均未减少[2]。
3.2 治疗结果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组 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124
30(24.2)
59(47.6)
24(19.3)
11(8.9)
91.1%
对照组
106
16(15.1)
28(26.4)
32(30.2)
30(28.3)
71.7%
经Ridit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季节(间歇)性AR与常年(持续)性AR临床疗效比较 (n,%)
证 型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季节性
128
36(28.1)
52(40.6)
32(25.0)
8(6.3)
93.7%
常年性
102
10(9.8)
35(34.3)
24(23.5)
33(32.4)
67.6%
经Ridit分析,季节(间歇)性AR与常年(持续)性AR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季节(间歇)性AR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年(持续)性AR。
4 讨论
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传统上认为AR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实验研究表明,AR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3、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3,4,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传统中医学认为,AR为本虚标实证,肺、脾、肾三脏虚损致卫气不固[6,7],临床常用玉屏风散为主加减治疗本病。笔者依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独创三伏三部调气法。三伏三部调气法第一部开窍通气法为祛邪,通过药丸对肺俞、迎香穴的刺激,使肺气得以宣,鼻窍得以通,以助肺气升降调畅,以治标;第二部健脾益气法为扶正,通过药丸对脾俞、足三里穴的刺激,使脾阳得以健运,阳气得以升发以助卫气固表,以标本兼治;第三部补肾纳气法为固本,通过药丸对肾俞、膻中的刺激,以温肾纳气,肺脾之气得以温煦,温壮宗气以助卫气宣发固表,为治本。白芥子辛,温,入肺归鼻;桂枝入肺经,温通经脉,利肺气;细辛入肺、肾经,温肺通窍;沉香辛温,温肾纳气;延胡索辛,温,擅行气[8]。诸中药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化学、温度及压力等作用途径使肺、脾、肾三脏之气温通调畅,补中有行,宣中有降,鼻窍通,卫气固,正气复。三伏三部调气法治则的关键在于先开窍以治标,而后健脾补肾以扶正、固本而强卫治本,调气的关键在于兼顾腧穴、药物的补气与行气,使补中有行,行而不伤正。研究表明,穴位贴药灸后IgA、IgM、IgG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而IgE水平则下降,提示贴药后能增强细胞免疫能力[9]。
参考文献
[1] 徐佩茹,李敏.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4-7
[2] 吴少祯,吕璐.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2-833
[3] 赵俊芳,王学谦.IgE抗体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及其检测[J].医学综述,2007,13(18):1432-1434
[4] 纪丽莉,原萍萍等.变应性鼻炎患儿血清IL-13和特异性IgE水平测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 1(5):4-6
[5] 江占良,唱文娟.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IL-4与IgE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0(2):14-15
[6] 李寿s.干祖望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湖北中医杂志[J].1981,3:27
[7] 邵荣世,周维熔.过敏性鼻炎症治探讨.中医药研究[J].1992,1:52
[8] 雷载权,陈育松等.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226
[9] 吴晖,庄金梅等.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239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