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导致蛋白尿

2022-01-13 17:14  6192人阅读

蛋白尿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

1.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使负电荷减少或丧失,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肾小球性蛋白尿。这类情况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等。
2. 肾小管发生病变或功能缺陷:肾小管发生病变或功能缺陷时,导致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的重吸收障碍,即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最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范科尼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
3. 异常小分子量蛋白产生过多:当血浆中某些异常小分子量蛋白产生过多,经肾小球滤过增加,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可形成溢出性蛋白尿。这类情况可由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疾病导致。
4. 肾组织受损:肾组织被破坏后结构分解,胞质中的酶和蛋白质释出而形成的组织性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这种情况可见于恶性肿瘤和病毒感染的患者。
5. 肾小球滤过膜广泛受损:依据尿中蛋白质分子量大小,可分为小分子蛋白尿(分子量<5万)、中分子蛋白尿(分子量5万~10万)、大分子量蛋白尿(分子量>10万),若尿中各种分子量蛋白质均出现,称混合性蛋白尿。这种不加选择的尿蛋白排泄,也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常表明肾小球滤过膜广泛受损。这种情况常见于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局灶、节段性硬化和慢性肾炎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
6. 下尿路蛋白质混入尿液:当尿中混有大量脓液、血液、黏液等含蛋白的成分时,可使尿蛋白试验阳性,称为假性蛋白尿。这种情况常可由肾脏以下的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所引起。

除了以上原因,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甚至有一些人长期站立和行走后也可能出现蛋白尿。因此,蛋白尿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加载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