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需要服用安眠药呢?

2018-06-07 13:40  2417人阅读

失眠是一个常见症状,几乎9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过失眠的体验,多数失眠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安眠药。

目前安眠药大致分为苯二氮卓类(BDZ)、非苯二氮卓类、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和抗精神病药物、其他类。美国FDA批准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是苯二氮卓类和选择性MT受体激动剂。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前两种,包括以地西泮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和以唑吡坦为代表的非苯二氮卓类。

但安眠药的使用一直是困扰医生与患者的问题,有些患者存在矛盾心理,不吃睡不着,吃了又怕有副作用;而这些心理又加重患者的预期焦虑和心理负担,导致失眠更加严重。

困惑一:为什么要使用安眠药物

失眠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白天嗜睡和焦躁不安;日间机能的损害,如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妨碍人际关系和职业能力;增加卫生保健支出,或导致旷工;增加精神疾病的风险,如焦虑、抑郁和重型精神病,认知损害和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睡眠不足或质量下降,可能导致高血压、心率加快、代谢增加、血糖控制受影响、增加感染机率、干扰体内正常的疾病转归和导致脑部功能变化。

研究发现,失眠与人的老化生理改变非常相似。基于以上因素,失眠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地西泮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它能快速诱导入睡,减少夜间觉醒,延长总睡眠时间,同时也对失眠的常见诱因如焦虑,有很好的拮抗作用,从而从病因上解除失眠困扰,或快速缓解失眠及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安眠药的使用对失眠来讲是标本兼治。

哪些情况需要服用安眠药呢?

⑴假如确信入睡困难,上床前15分钟服用;

⑵上床30分钟仍未能入眠;

⑶半夜醒来再入睡困难,并距平时起床时间≥5小时;

⑷因睡眠困难而不能完成日常活动,需要保持日间警醒功能;

⑸暂时性失眠或短期性失眠,可预期的失眠,等。

困惑二:安眠药有那么可怕吗

答案是否定的。但有很多人为因素导致了公众的误解,如早期安眠药的缺点导致社会大众排斥安眠药,殊不知现代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已经大大改善;而且失眠带来的精神、躯体、社会功能等损害,要远远大于安眠药带来的危害。

此外,安眠药被视为纯属安抚或惩罚性等作用,给患者的感觉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医务人员疏忽对睡眠障碍及一些症状的评估诊断治疗,很多患者包括医生,把日间出现的困倦、疲乏、心慌气短等症状归结为安眠药的副作用,其实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失眠的继发症状,或者是伴发于其他疾病,如焦虑、抑郁等。

患者或家属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安眠药物,导致滥用、不规律使用药物,如未按照按需服药、间断服药的原则,出现长期依赖和副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安眠药也有副作用。反跳性失眠可能发生在用药1至2周后,而且可能比用药前更加严重。反复或长期使用后,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和其他风险。

因此,下列人群应谨慎使用安眠药物:⑴老年人,由于用药后可能出现白天嗜睡、乏力、精神萎靡而容易发生意外跌倒等不良后果。⑵药物导致日间精神不振、头昏不适而降低警觉性,使反应速度减慢,因此高空作业者和司机应慎用,以免产生意外。⑶对于有老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严重肺功能不全者,对安眠药应权衡利弊,以免过度抑制唿吸中枢而危及生命。睡眠唿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更要慎重,以免抑制唿吸中枢发生猝死。⑷肝肾功能不全者和孕产妇应慎用。

困惑三:安眠药成瘾是怎么回事?

害怕成瘾是很多患者的普遍心理现象,但按照国际分类标准,必须具备以下3条以上才能定义为成瘾:

⑴对安眠药使用的强烈渴望或冲动感;

⑵对安眠药使用行为的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

⑶在停用或减少使用时出现戒断症状;

⑷有耐受的依据,即必须使用高剂量的药物才能获得过去较低剂量的效应;

⑸因使用安眠药物而逐渐忽视其他的快乐或兴趣;

⑹固执使用安眠药物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如安眠药使用后的认知功能损害、唿吸抑制、外伤事故等。按照这个定义,很多患者虽然长期使用安眠药并没有成瘾或依赖。

使用超过2个月的患者有56.9%出现依赖,合用两种以上药物的患者出现的机率更高。但如果按照医生建议,短时间按需和间断服用,则很少出现安眠药成瘾或依赖,尤其是新型的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物,几乎没有成瘾或依赖现象,停药后也很少出现反跳性失眠。

为提高疗效、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建议:安眠药物治疗要坚持以下原则

⑴最低的有效剂量;

⑵间断用药(每周2~4天);

⑶短期药物治疗(不超过3~4周);

⑷睡眠恢复后逐渐停药,避免反弹;

⑸药物选择应该根据白天症状是否存在及严重性,尤其是影响了日间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载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