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所有的高端影像检查都做了,为什么还会误诊并实施手术开刀?
一日,一例以“胰腺周围淋巴结结核”而做上腹部MR复查的病例引起我注意。因为临床方面并没有做详细介绍,自然要向病人家属详细询问病史以及治疗过程。中国石油中心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杨景震
病人家属拿来了一年前外院做的所有影像检查资料,包括CT、MRI、PET-CT等,自述:1年前,体检发现胰腺肿物,在北京某大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胰腺周围多个淋巴结,活检为干酪性肉芽肿,诊断胰腺周围结核,术后也未作任何治疗(不需要)。
我们复习病人带来的术前检查图像,发现胰腺区多发结节肿物部分含钙化;PET-CT发现该淋巴结影有明显摄取(病变有摄取,是诊断恶性肿瘤的依据)。据病人家属说,术前多处会诊,医生们曾有不同意见,但多数认为PET-CT都有摄取,应是恶性肿瘤。
实际上,在PET-CT诊断恶性肿瘤时,就有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炎性病变、结核灶同样也有摄取,甚至不太容易和恶性肿瘤区分。那么怎么区别呢?当然一方面要结合病人临床方面的其他资料,但就影像检查而言,应该参照其他影像检查的表现,比如,该例的CT扫描病变区有钙化,MR扫描病变有明显不均匀延迟强化等,尤其是CT所表现的钙化,是支持结核灶有价值的证据。我们将目前复查的MR图像同原术前图像对比,胰腺周围的病变没有任何明显变化,这说明,该病为慢性过程,在没有任何症状、体征等情况下,不需要治疗,更没有必要手术了。
本例将结核灶以怀疑恶性肿瘤而行剖腹探查,关键在于没有注意将多种检查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而忽视CT的重要表现,过于看重PET-CT的摄取并将其一概归属于恶性肿瘤。当今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多样化,面对这么多的影像检查方法,首先需要熟悉和了解各自对疾病检查和诊断的原理以及在不同疾病时的影像特点(实际中,这是医生的难点,有的医生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遇到较为复杂或疑难病例时,需要对其影像资料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综合后,抓住其中的影像表现特点做诊断,方能减少误诊。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各项高端影像检查的应有价值。
虽然各种高端的影像学检查都做了,这只不过是履行了检查方法,至于能否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要看是不是会分析这些影像学的信息,分析诊断正确,方能说达到检查目的。当然,也有的疾病过于疑难复杂,虽然各种影像检查都做了,也难以解读出疾病所在或明确其性质,这属于影像检查的限度。
“各种影像学检查都做了,疾病的诊断应该会一目了然的”尽管这种认识在病人或家属中很普遍,但却是片面的。作为医生呢,就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影像检查的质量、选准检查技术、精细全面地分析和综合获得的影像信息各种特点,进而做出正确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