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虚寒体质要小心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伏天四十日内禁食冷品
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吃萝卜、夏吃姜”,三伏天地下之热浮于地表,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之阳也浮于体表,此时体内阳气虚乏,脾胃功能较为迟钝,食欲减退,如果过食肥甘腻补及生冷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
另,体内素有深寒之人,本可以三伏贴、温灸等方式,借此时机排出寒邪,若饮食冷品,则会压邪于内,使本易出之寒邪留滞作祟,岂不可惜之至!总的来说,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三伏天的运动之道
虽然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应减少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当然,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应当适当走出家门,做些适当的运动为好。如游泳,练太极拳等,最好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都会使盛夏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伏天防空调病
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但是,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空调,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将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体的一种排毒过程,在夏季,借助于外界的阳气,人体本来是要将体内的各种寒湿毒排出体外,但空调的介入,打乱了这个过程。不仅排毒不彻底,反而是将外界的寒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调病。这种病,就是在夏季得风寒感冒。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其实,到了发烧这个阶段,已经说明人体开始调动体内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种人体自保本能反映。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汗。在无空调的环境下,通过发汗,将不正常关闭的汗毛也再次打开,排出体内的寒湿。只要人体恢复正常出汗了,体温就会降下来,浑身上下不适的感觉也就慢慢消失了。
汗出后有如下两点需格外注意:
1、不宜立即进入空调房,应等汗液蒸发完、身上干爽时再入;
2、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或吹凉风,以免阴寒郁闭腠理,爆发痤疮、皮炎等皮肤病。
用“三伏贴”进行冬病夏治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古人利用三伏天时,天道阳气至盛,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内的寒湿驱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常见的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有病治之,无病亦可增强体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冻疮、寒冷型荨麻疹、结节性红斑或血管炎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腹泻、肾虚腰痛、宫寒等。
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为巩固疗效,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