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也就是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其目的是稳定患者基本的生命活动,促进患者恢复自主的心跳和呼吸。在临床上通常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机械通气、除颤复律或者起搏治疗、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复苏药物。
1、胸外按压:判断患者的心跳、呼吸停止后,就可以开始胸外按压,但需要注意按压时间不应超过10秒。可以将患者置于硬质地面上,按压胸骨下段,或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交点,以掌根按压。按压时手臂与患者胸壁垂直,双臂绷直,不可弯曲,按压深度在5-6cm,按压频率在100-120次/分。
2、人工呼吸:未到医院之前,需给予人工呼吸。可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分泌物,头复位后采取仰头抬颌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注意胸外按压与通气频率保持在30∶2。
3、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建立,需要通过进行气管插管来完成。应用机械通气可确保机体对氧气的需求,避免长时间缺氧,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不可逆的损伤。一般通气频率为10次/分。
4、除颤复律或者起搏治疗:对于室颤以及无慢性室速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电除颤治疗。对于心脏停跳的患者,需要在心肺复苏基础上进行临时起搏治疗。
5、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复苏药物:在心肺复苏时,常用的给药途径为静脉通路。如果静脉通路因某种原因无法及时建立,也可以考虑骨髓腔内注射给药,目前不主张心内直接注射给药。心肺复苏常用的药物包括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注射用盐酸胺碘酮、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
心肺进行有效复苏后需注意全面进行心血管系统、神经功能及相关因素的评价,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鉴别是否存在心脏骤停的低血容量、缺氧、酸中毒、冠脉血栓形成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