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先天性上睑下垂,是由遗传、发育等多因素影响,出现上睑提肌功能不足,出现单侧上睑睁眼高度不足、眼睑遮盖角膜等现象。门诊遇到一位五岁的男孩,由于下垂的眼睑,出现特殊的注视姿势,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视力发育,收入院后,通过手术矫正患侧的上睑下垂,术后患儿上睑遮盖获得明显改善。
【基本信息】男、5岁
【疾病类型】先天性上睑下垂
【就诊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11月
【治疗方案】手术治疗(额肌瓣悬吊术)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3日,术后随访
【治疗效果】上睑遮盖获得明显改善,顺利出院
一、初次面诊
患儿为5岁男孩,出生后发现右侧上睑难以睁开,随后可逐渐睁开少许,随着发育无明显变化,至今无手术及治疗病史。患儿家属诉:日常常见偏头、仰头、额纹增加,双侧上睑外观不对称。检查发现,双侧眼周无明显外伤及手术痕迹,双侧视力尚可。患儿以仰头位视物,右侧(患侧)额纹增加,上睑遮盖1/2眼角膜,眉毛至角膜间距增大。右侧上睑动度3-4mm,左侧上睑动度7-8mm,闭眼时双侧眼球向上活动明显(Bell征阳性)。身体其他基本检查无异常发现。患者家属诉:母系亲戚内有类似病例,具体不详。诊断为右侧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左侧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建议患儿进行手术治疗。
二、治疗经过
在手术矫正前我们向患儿家属详细地交代双侧均存在上睑下垂,两侧程度不均,但目前最佳的方案是先矫正较为严重一侧的上睑下垂,后期视情况再对另外一侧进行调整,家属表示理解。手术治疗采取眼睑边缘切口额肌瓣悬吊术,手术开始前,标记患儿相对正常一侧睁眼高度,在鼻梁上做出标记,随后在眼睑边缘3mm的高度上做横切口,随后向眉毛方向沿着眼轮匝肌的深面分离至眶骨边缘,注意避开眶上孔浅出的眶上神经血管束,随后将游离准备好的额肌瓣用缝线缝合到睑板的合适位置上。当孩子从麻醉中苏醒,检查了患儿睁眼的情况,发现和预期的效果接近,两侧的角膜暴露相似,经过手术的一侧有轻微抬高。
三、治疗效果
术后患儿的恢复很快,外观及睁眼都获得明显改善,上睑动度改善为6mm,双侧角膜暴露的差距变小,可以说基本一致,而且抬头及偏头视物的现象消失。术前所担心的左侧上睑下垂加重的情况虽然如期出现,但两侧的角膜暴露大致相等(MRD1差距小于1mm),都不遮挡视野,那么很可能患儿就不需要进一步的手术了,住院治疗3天予以患儿出院,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儿眼睑分别达到初步消肿、明显消肿及愈合稳定的阶段。
四、注意事项
患儿上睑下垂现象得到改善是值得令人欣慰的事情,但是仍然需要叮嘱患儿家属,出院后注意观察患儿睡眠时角膜的暴露,如果暴露过多,有可能出现干燥性角膜溃疡,应该在入睡后涂抹少量的红霉素眼膏。同时,需要到眼科复查视力,关注患儿视物时姿态的变化,避免长期仰头、歪头的看东西形成习惯。
五、个人感悟
本病例患者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并且有家族史,因此,家长发现异常速来就医,通过手术治疗,收获到了满意的效果。此外,需要注意,对于这类患儿的手术治疗,要十分慎重,医生需要意识到任何操作都有可能影响到未来发展,应该尽可能采取保守稳妥的方案。然而面对难度,为了争取最大的改善效果,也需要毫不犹豫地挑战难度。综合起来,应该是大家常说的“胆大心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