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是指频率300MHz(波长1m)到300kMH(波长1mm)的电磁波,其对人体的致伤作用有两个方面,即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其中热效应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
1、加热作用:机体组织内的电解质分子在微波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电荷移动,使无极分子极化为偶极子,有极分子从原来无规律排列变成沿电场方向排列;因高频电场方向变化很快,偶极子迅速地变动方向与四周粒子发生摩擦,由此产生大量热量。
2、对神经中枢的直接作用:微波可兴奋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产热增多,同时还可通过中枢的作用,使基础代谢增强和肝糖原分解增多。近来提出的新的观点中重要环节,是一种分子变化新类型,即协同过程,其特征是由很弱的电磁波辐射诱发了分子完全非线性的多巨变反应;弱电磁场在神经细胞膜表面或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换能耦合,可能涉及这些作用。
3、反射作用:微波作用下出现持续高温,是吸收热量多于散热量和神经反射性调节机能发生障碍的结果。
4、其他:微波可使内分泌和体液介质发生变化,而对机体发生作用;此外由于微波对原生物电节律的干扰,使神经、心脏、肌肉发生节律失常现象。
参考资料:[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 下册 .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