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6-28
耿小勇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尤其是持续性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其水平增高,可导致心肌病发生发展,称为儿茶酚胺性心肌病。儿茶酚胺性心肌病在临床上主要见于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体内肾上腺或主动脉旁发生的肿瘤,可产生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可造成广泛性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炎性反应,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并发一系列快速心律失常,出现心肌病表现。此类疾病的治疗在于病因纠正,应积极明确嗜铬细胞瘤诊断,并行定位诊断,进行肿瘤切除,减少儿茶酚胺释放。不能手术的患者可应用α受体阻断剂,抑制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反应,同时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时,可在α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应用基础上酌情加用胺碘酮。同时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抑制心肌重构、心腔扩大,从而改善患者病程。
45782播放1679980393
52869播放1681885814
44967播放1697127416
58756播放1685585051
26084播放1693546786
85421播放1673394849
24752播放1700576009
29833播放1694021460
78596播放1679627032
93653播放168179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