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例摘要
患者,女,32岁,主因“剖宫产术后2周,情绪低落、失眠少语4天”于2009-3-10入院。患者于2周前因“停经36+5周,羊水过少”行剖宫产术,产一活女婴,体重2.85kg,Apgar评分10分10分,胎儿体健,产后未予母乳喂养。4天前患者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凡事皆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亲近孩子,不愿意与家人交流,懒言少语;偶尔自流眼泪,神伤;记忆力和注意力均下降,伴头晕、耳鸣。发病以来,胃纳欠佳,失眠多梦,大小便尚正常。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汪丽萍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抑郁症、癔症等病史及其家族史。
月经婚育史:既往月经规律,初潮14岁,周期28天,经期5~7天。末次月经:2008-6-12。28岁结婚,孕2产1,2009-2-24因“停经36+5周,羊水过少”行剖宫产术,产一活女婴,2004年人流1次。女儿及爱人体健。
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精神淡漠,无面色苍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下腹耻骨上3横指处可见一横形新鲜手术疤痕,甲级愈合。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子宫降入骨盆腔内,约孕2+月大,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
辅助检查:测女性激素六项处于正常范围,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甲功、妇科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
诊断及治疗经过:入院诊断为产褥期抑郁症,心理医生通过心理咨询,首先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近期无重大生活事件发生,家属对患者照顾悉心周到。经过与患者交流,发现患者因整天担心孩子会生病,焦虑自己没能力抚养大孩子,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又担心自杀之后孩子的生存问题,于是想带着孩子一同去死。所以,患者强迫自己远离孩子,因为恐惧自己思绪错乱时会误杀孩子。经过充分了解患者存在的焦虑、恐惧,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评9分。通过悉心开导、鼓励,以及家属(尤其是其丈夫)的积极配合,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共同进行心理治疗,让患者强烈地感觉被支持、被尊重、被理解,自信心迅速增强。激发患者潜在的动力,加强自我控制,应付自身的问题,建立与他人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药物治疗采用“阿米替林”口服,起始剂量50mg,1/日。使用药物七天后,患者自觉头晕、耳鸣消失,不再暗自流泪,语言逐渐增多,愿意主动与家人交流,愿意亲近孩子。经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服用抗抑郁药物1周,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脸上开始笑容,睡眠、记忆力和注意力已逐渐恢复正常,可处理基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 病例分析
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是指产妇在产褥期间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在产后2周内出现症状。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为3.5%~33%,国内为3.8%~16.7%。产褥期抑郁症不仅对产妇有不良影响,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其发生原因主要为:① 心理因素:此患者为独生子女,晚婚晚育,在闺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别人的关怀和支持。产后孩子分割了家人对她的关注,短期内没适应角色的转换,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比较产后和婚前身材的天壤之别,体重超标、腹部肌肉松弛等都会造成困扰,无形中又增加了精神负荷。② 社会因素:生物钟颠倒的早产儿,弄得她疲惫不堪,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且患者产后食欲下降,其家属考虑产褥期,限制其辛辣食物等,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家庭关系紧张。③ 内分泌因素,因产后雌、孕激素急剧下降,继之儿茶酚胺的作用下降,导致相应的情绪和行为的改变。经验教训:做好产前保健工作,加强对孕妇的精神关怀,利用孕妇学校等多种渠道普及有关妊娠、分娩常识,减轻孕产妇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完善自我保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尤其是配偶的支持,减少孕产妇的各种压力;医务人员服务时使用语言技巧,避免医源性负面影响,如:不宜安排正常产妇与生育畸形儿、死胎、死产的产妇同住;分娩过程及疼痛对产后抑郁影响较大,对分娩过程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对具有高危因素(孕前情绪异常、手术产、难产、滞产等)者进行早期干预,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
三、专家点评
产褥期抑郁症是妇女一生中特殊时期的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医学问题,但许多病例漏诊、漏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褥期抑郁症的高患病率,以及因为漏诊、漏治而引起的悲惨结局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澳大利亚一项大型前瞻性关于围产期心理卫生的队列研究,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精神社会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了从2002至2005年,35374名妇女分娩前EPDS的资料,结果发现先前患有抑郁症和缺乏配偶的支持,是产褥期抑郁症妇女分娩前的主要危险因素。产褥期抑郁症的病因复杂,主要有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其典型症状为:① 情绪改变:心情压抑、沮丧、情绪淡漠,甚至焦虑、恐惧、易怒,每到夜间加重;有时表现为孤独、不愿见人或伤心、流泪。② 自我评价降低:自暴自弃、自罪感,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③ 创造性思维受损,主动性降低。④ 对生活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出现厌食 、睡眠障碍、易疲倦、性欲减退。严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产褥期抑郁目前国内外尚无特异的实验室指标和统一的诊断标准,多依据各种症状的自评量表,以相应的评分结果作出判定。目前较常用的标准是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加强孕产期心理保健,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减少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目前对产褥期抑郁症的治疗多采取以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种类选择:1、三环类抗抑郁药:早期第一代药有丙咪嗪、阿米替林等;第二代药有马普替林、乙氧苯氧甲吗啉;目前最新的第三代抗抑郁药是氟苯氧丙胺等。2、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和帕罗西汀等。在妊娠期患有抑郁或继往有产褥期抑郁症史者,产后立刻给予预防性抗抑郁药是有益的。3、雌激素治疗:雌激素有多种神经调节功能,包括直接的细胞内效用和作用于5-HT系统间接效用,在特定女性人群中,这些效用可能共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4、单胺氧化酶类抗抑郁药:具有非选择性、非可逆性的特点。起效快,副作用大,一般不作首选药。
产褥期抑郁症与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相关,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和产褥期多加关心和爱护,尤其是配偶的支持,对可疑的患者评估与这些病因的相关性,及时针对性做好预防措施,预防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Ng RC, Hirata CK, Yeung W,etl.Pharmacologic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Pharmacotherapy. 2010,30(9):928-41.
2. Rojas G, Fritsch R, Guajardo V, etl. Characterization of depressed mothers in the postpartum. Rev Med Chil. 2010 ,138(5):536-42.
3. MacQueen G,Chokka P.Special iss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in women.Can J Psychiatry,2004,49:27-40.
4. Nesport DJ,Hostetter A,Arnold A,et al.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minimizing infant exposures.J Clin Psychiatry, 2002, 63(17):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