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3年6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系副主任岳昌君参与的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又对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更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涉及东、中、西部地区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其中“211工程”高校9所、一般本科院校20所、专科及高职院校5所。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22万份,其中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占16.6%,本科毕业生占78.5%。以下为部分调查结果。
【2005年大学生平均月收入比2003年多了37元】
就业是人生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什么呢?结合2003年的调查来看,在11种因素中,高校毕业生最看重工作所提供的发展前景、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其次才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统计结果显示,和2003年相比,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高出前者37元。但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有较为明显的下降,比2003年减少20.6个百分点,为20.3%; 1001元~2000元的占65.4%,比2003年增加了19.9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专科毕业生为 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同2003年相比,本、专科毕业生的起薪略有上升,但硕士和博士的起薪有所下降。在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中,三资企业和科研单位略高,分别为1987元和1888元;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分别为1626元、 1592元和1529元;学校较低,为1365元。
【大学生就业开始由大中城市流向小城市、县城】
“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县城分布,是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未来这些地方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岳昌君说,这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更理性化。本次调查发现,在县城和乡镇工作的已占27.4%,在农村的为1.9%。而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为70.7%,与两年前的调查相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学校和私营企业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29.7%、19.3%和16.3%;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分别占9.5%、 9.2%和4.7%。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大学生们选择在私营企业工作还有后顾之忧。”岳昌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