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7月开业,作为全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样本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就被寄予了厚望。这个深圳市政府斥资40亿元,引入香港大学管理团队,引领中国医改的先锋,已走过风风雨雨的3年。
3年来,港大深圳医院给深圳带来了什么?未来在医改方面还将有哪些作为?13日,在港大深圳医院3周年发布会上,医院管理层透露,3年来,医院在回归公益性、打造深圳医改示范效应方面成效显著,一些先行先试的改革将推广到深圳其他公立医院,“医改样本”将不再“孤独”。
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港大深圳医院的收入已有盈余,到2017年将实现收支平衡。
1
给深圳带来了什么?
医教研方面:药占比和抗生素使用率保持较低水平
港大深圳医院于2012年7月1日起试运营。根据规划,该院全部投入使用后,开放床位2000张,可容纳日门诊量8000―10000人次。
运营3年来,医院就备受关注。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医院门急诊量近4000人,开放床位1200张,医院工作人员也达到1801人,其中医护和医技人员占84%。3年来,该院的诊疗稳步增长,自开业至2015年6月15日,医院已经接诊病人逾128万人次,出院逾3.8万人次,病床使用率近60%,患者平均住院日6.6天。
重要的是,在严格医疗质量管理方面,该院坚持循证医学原则,依据国际最新诊疗指南规范治疗和用药,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和药品比例,避免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2015年第一季度,医院药品使用比率仅为21.95%,抗生素使用比率仅为16.61%。“药占比和抗生素使用率一如既往地保持较低水平,与其他公立医院相比,也只有其他医院一半的量。”港大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说。
3年来,医院还不断钻研高精尖医疗技术,朝着“大病不出深圳”的目标逐步迈进,如成功进行ALPPS分阶段切肝联合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挽救晚期癌症病人;成功为反复发烧和便血的危重男童确诊患上世界第二例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在采用最新的单孔微创手术治疗复杂的叶内型肺隔离症,为病人切除先天性的“肺中肺”,根治30年不愈的咳嗽。查阅目前全球医学文献,这些案例在世界上尚无记录。
除了医疗之外,医院的教学、科研也取得进展。截至6月,医院共获各级科研立项35项,获得科研经费1890万元,成立4个深圳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香港新世界集团慈善基金捐资1000万港元成立外科临床和转化实验室。
医改方面:创造深圳多个第一
港大深圳医院是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在办医、管医、行医、就医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3年来,该院率先“破冰”,建立董事会、医院管理团队和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大胆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薪酬福利改革。比如实行社会化用人,全体员工实行聘任制,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医院以岗定薪,可以自主设岗、招聘人员,在工资总额内自主分配薪酬。在医生聘用合同中,明确了岗位工资标准,将员工收入与医院业务收入脱钩,避免了医务人员的“灰色收入”。
同时,在全预约制度、先全科后专科分诊模式、设置病人关系科、团队诊疗、购买医疗风险责任险、打包收费等改革方面,医院也创造了多个深圳第一。“这些第一都是很好的改革探索,是医院3年改革的成果。”邓惠琼说,“希望医院正在做的事情,对全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帮助。”
事实上,港大深圳医院的医改示范效应也初步显现。2015年6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出台《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将港大深圳医院的很多先行先试的做法纳入其中,比如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置全科医学组织协调部门,负责指导转诊工作。未来深圳的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改革病人选医生制度,推动团队式服务。全面取消与人员编制挂钩的医院财政补助核算方式,实行“以事定费、以费养事、以事定岗和按岗聘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等,这也将使得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医改样本”将不再“孤独”。
医院的改革理念和创新措施逐步为市民所接受,2014年病人投诉率仅为0.09%。在深圳市卫计委开展的2014全年以及2015年第一季度“医疗行业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中,港大深圳医院均排名市属综合性公立医院第一位。
运营3年来,港大深圳医院就备受关注,有的人看好,也有人质疑。“这个改革真不容易。”说到自己3年来的感受,邓惠琼也非常感慨。在她看来,如果没有深圳市政府的支持,医院的改革是不会出成果。因此,医院的改革还可以继续推进,比如在医院管理等方面可以学习香港医管局的经验。
对于外界一些质疑的声音,她也表示:“任何的改革都是需要时间的,现在才3年,还不能判定改革是否成功,等到5年以后,可以再看看现在这个改革方向是不是最好的。”
2
未来还会怎么做?
医药价格改革:50个病种或“打包收费”
在已有的做法被逐步推广的同时,医院接下来也将继续“尝鲜”,承担更多改革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医疗价格改革。
2015年,港大深圳医院成为国务院推进医药价格改革的试点医院之一,医院将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自主确定医药价格。邓惠琼介绍,总量控制是指控制病人总体医疗费用,使之总体上不高于全市其他三甲综合医院同期价格水平。结构调整则是相应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服务费用,比如医生诊查费、手术费、护士护理费等,而降低药品、耗材的费用。
据介绍,目前医院正在进行12种疾病的打包收费测算,这12种打包收费主要是一些疾病的手术,比如甲状腺手术、胆囊切除手术、正常分娩和剖腹产、前列腺手术等。港大深圳医院医疗副院长陈志权介绍,打包收费的测算是以医院去年手术的平均价格为基础,同时考虑反映医护人员的价值。而且经过测算,12种项目的平均收费,大约是深圳其他公立医院平均收费的八成左右。
“打包收费的好处是,让病人在手术前就知道手术费用是多少,也可以知道大概住院天数,比如胆囊切除是4―5天。”陈志权说,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也不需要再多收费,打包收费更加透明。
在打包收费方面,医院已经有三年的经验,全科门诊打包收费200元/人次。邓惠琼说,全科门诊打包收费已经有一点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如果打包收费能大面积实施,对病人是有好处的。不过,打包收费项目还需要经过医保部门的同意,“改革是一步一步来的,我对这个是有信心的。”据悉,到2015年年底,医院打包收费病种有望达到50个。
除了继续探索新的改革外,医院在医患关系方面还将有系列新动作,2015年下半年,医院将先后推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优质医疗实践:医生的职责》以及《病人约章》,希望能更好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港大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
“我们来不是办一个传统的医院”
南方日报:港大深圳医院的港式医疗管理模式和就诊模式进入深圳3年了,在两地融合方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邓惠琼:首先我不赞同这个说法,医院的管理和诊疗模式不是港式的,而是深港两地融合的。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医院的全预约制模式,刚开始的时候,预约诊疗制度要求病人提前电话或网上预约就诊,这对习惯直接到医院挂诊的中国病人来说,需要一个接受过程。为了让一些不习惯网上和电话预约的病人看上病,医院开通了现场预约,这是本土化的调整和融合。
南方日报:医院目前的病人不多,因此有不少人质疑医院的运营没有达到预期,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邓惠琼:病人不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设备采购的流程太长,除了很急需的设备外,还有一些医疗设备没到齐,这不只是医院的问题。二是看病人数不太多,其实医院是有预算的,我不相信一个医生每天可以看80个病人。不能说,病人不多,医院就不行。目前,医院每天已经有近4000人的门诊急诊量,预计年底达到每天5000人。港大深圳医院还在成长之中,不能与一个成熟的医院相比,更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一个医院的运营情况。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全国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访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时说,“港大深圳医院不是要办一个传统医院,是要办一个改革的医院”。我们来深圳不是来办一个传统的医院,若用病人数字来评判,我们不认同。
南方日报:目前医院在人才招聘方面是否有困难?医护人员的流失率怎样?
邓惠琼:在医护人员招聘方面没有困难,医院工作人员总体流失率是5%,医生的流失率是3%,护士流失率是4%。医生招聘没有问题,最大的困难是护士和医技人员的招聘。
南方日报:可否透露目前医院的收支状况?
邓惠琼:医院的财政预算是“以收定支”,2014年医院是收支平衡的,今年3―5月,跟预算比较,医院也是有盈余的。医院编制了2016年至2023年的财务长期发展计划,根据此计划,在服务量稳定增长及医疗物价改革成功之假设下,医院可在2017年实现收支平衡。由2017年至2023年,医院实现自负盈亏。
2014年能达到收支平衡,主要是在当年的预算里面是没有包括香港大学的现金流,即香港大学派过来的行政管理层和医务人员的薪酬,这部分已经由香港大学垫付了。而从2015年开始,医院的预算已经包括了这部分的现金流,并慢慢拨回给香港大学。到2017年,医院可以从盈利中把每年的现金流拨回给香港大学。所以,2017年要实现收支平衡是包括拨回给香港大学的现金流的。
南方日报:目前政府补助占医院收入比例是多少?根据两地协议,5年后深圳市政府不再对医院进行补助,医院将如何实现收支平衡呢?
王鹏飞(港大深圳医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政府补助占医院运营收入的40%左右,2015年的政府补助是占30%多一点。深圳对公立医院的补助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新建医院,二是原来的公立医院,政府对港大深圳医院的补助跟其他新建医院是一样的。
邓惠琼:深圳市政府对港大深圳医院运营的补助是几个方面的,包括员工薪酬的补助,比如医生薪酬每年是20万元,第一年政府补助70%,第二年50%,第三年30%,第四年开始政府就不再补助了。但是到2017年后,政府不再对医院员工的薪酬进行补助了,员工薪酬全部由医院负担。其他还包括物业管理和水电的补助,这个补助从2012年7月1日开始,到2015年7月1日后政府也不再进行补助。
2017年政府不再给予运营补助,为达到财务收支平衡,医院将靠国际医疗中心的收入来补贴公立医院一般性服务的开支。目前国际医疗中心进展很快,今年3―4月已经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