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中药大全
解表药
清热药
温里药
活血化瘀药
理气药
消食药
止血药
展开
大青叶
大青叶简介: 爵床科植物马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及大青。蓼科植物蓼蓝。豆科植物木蓝。以上植物的叶,都做为大青叶使用,也均能作为制青黛的原料,除木蓝外,其根均作为板蓝根使用。 大青叶药性: 味苦,性寒。味苦,性寒。 大青叶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 大青叶适应症: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黄疸;泻痢;丹毒;喉痹;口疮;痄腮… [详细]
板蓝根
板蓝根简介: 又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等。全国各地均产。 板蓝根的药性: 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肝、胆经。 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 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舌绛紫暗,烂喉丹痧;丹毒,喉痹,疮肿、痈肿;水痘,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脑,乙脑,肺炎,神昏吐衄,咽肿,火眼,疮疹;可防治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白血病,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 板蓝根的适应症: 板蓝根常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感冒,暴发性红眼,扁平疣,单纯性疱疹性口炎等… [详细]
青黛
青黛的简介: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别名:靛、靛花、靛沫、蓝靛 青黛的药性: 咸,寒。 青黛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 青黛适应症: 青黛尚可治疗间接胆红素增高症、癫痫、鼻前庭炎、消化道出血、褥疮、睾丸炎、肛门湿疹以及老年性阴道炎等。靛玉红可引起强烈腹泻和便血。胃寒者慎用… [详细]
鸡蛋花
鸡蛋花简介: 鸡蛋花别名缅栀子、蛋黄花,原产美洲,适合于庭院、草地中栽植,也可盆栽,可入药。 鸡蛋花的药性: 味甘,性平,无毒。 鸡蛋花的功效与作用: 具有清热解暑、润肺润喉咙的功效,还可以治疗咽喉疼痛等疾病。 鸡蛋花适应症: 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泄泻痢疾,尿路结石等症。
贯众
贯众的简介: 主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等的根茎。春、秋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 贯众的药性: 苦,凉。 贯众的功效与作用: 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 贯众的禁忌: 阴虚内热及脾胃虚寒者不宜,孕妇慎用… [详细]
蒲公英
蒲公英简介: 又名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地丁、婆婆丁等。 蒲公英的药性: 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归肝、胃、肾经。 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 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清肝热,肝热目赤肿痛,乳痈肿痛,抗肿瘤,利湿,胃溃疡,利胆,保肝,抗菌,急性阑尾炎,盆腔炎,眼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蒲公英适应症: 用于消化不良、便秘,叶子还有改善湿疹、舒缓皮肤炎、关节不适的净血功效,根则具有消炎作用,可以治疗胆结石、风湿等… [详细]
桑树叶
桑树叶简介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桑树叶的药性: 味苦,性平。 桑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桑树叶适应症: 风热感冒和目赤肿痛,燥热伤肺和干咳少痰。… [详细]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的简介: 别名 铧头草、光瓣堇菜、堇堇菜、箭头草、地丁、角子、独行虎、地丁草、宝剑草、犁头草、紫地丁、免耳草、金前刀、小角子花。 紫花地丁的药性: 辛、苦、心经、肝经。 紫花地丁的功效作用: 可入药,其性寒味微苦,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等。 紫花地丁的用药禁忌: 黄疸内热。痈疽恶疮、痈疽发背、疔疮肿毒、喉痹肿痛… [详细]
野菊花
野菊花简介: 又名野黄菊花、苦薏、山菊花、甘菊花等。 野菊花的药性: 野菊花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野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预防感冒、脑炎;红眼病,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痈疽疔肿、丹毒、毒蛇咬伤,痔疮伴炎症,前列腺炎,宫颈炎,慢性盆腔炎,外生殖器瘙痒,治泌尿系统感染,肠风,肝热型高血压,排脓解毒,消肿止痛;霍乱,腹痛,白喉,口疮,小儿高热抽搐,高血压等。 野菊花适应症: 用于痈疽疗肿化脓病,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蒺疾杆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详细]
重楼
重楼简介: 别名七叶一枝花、金线重楼、灯台七、铁灯台、蚤休、草河车、白河车、枝花头、海螺七、螺丝七。 重楼的药性: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重楼的功效与作用: 本品为百合科重楼属植物华重楼、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应用,治热毒疮疡;与鬼针草等同用,治毒蛇咬伤。用于癌肿,常与石见穿、半枝莲、夏枯草等药配伍应用。此外,本品尚可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抽搐。 重楼的适应症: 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详细]
梨皮
梨皮简介: 梨皮,为蔷薇科梨属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的果皮。气微,味微甜而酸。 梨皮的药性: 性凉,味甘涩。 梨皮的功效与作用: 有清心降火,滋肾益阴,生津止渴,健脾益胃,除烦去湿的功效。 梨皮适应症: 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痢疾,咳嗽,吐血,发背,疔疮。
拳参
拳参简介: 本品为蓼科植物拳参的干燥根茎。春初发芽时或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去须根。别名:紫参、草河车、刀剪药、铜罗 拳参性状特征: 苦、涩,微寒。 拳参功效和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 拳参适应症: 拳参味苦性凉,入大肠经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故可用治下痢脓血等症。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详细]
漏芦
漏芦的简介: 狼头花、野兰、鬼油麻、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鹿骊、和尚头、大头翁、祁漏芦、禹漏芦、龙葱根、毛头。 漏芦的药性: 味微咸,性寒,有小毒、胃经。 漏芦的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漏芦的相关论述: 《本经》“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详细]
冬凌草
冬凌草简介: 冬凌草又名冰凌草,具有消炎止痛、健胃活血之效。 冬凌草的药性: 味苦、甘,性微寒。 冬凌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毒、活血止痛、抑菌、抗肿瘤 冬凌草适应症: 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感冒头痛、气管炎、慢性肝炎、关节风湿痛、蛇虫咬伤。… [详细]
土茯苓
土茯苓简介: 又名禹余粮、白余粮、刺猪苓、土苓、红土苓等。 土茯苓的药性: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毒。归肝、胃、脾经。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梅毒,丹毒,淋病,筋骨挛痛,脚气,疗疔疮,抗肿瘤,预防肝癌,杨梅风,血淋,风湿骨痛,疮疡肿毒,风气痛,风毒疮癣,大毒疮红肿,皮炎,妇人红崩,白带,小儿疳积,瘿瘤,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炎,慢性盆腔炎,银屑病,急性菌痢,膝关节积液,头痛等。 土茯苓适应症: 用于治梅毒,淋病,脚气,疗疔疮,痈肿,瘰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对预防肝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等… [详细]
鱼腥草
鱼腥草简介: 又名折耳根、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朱皮拱 鱼腥草的药性: 鱼腥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肺、膀胱、大肠经。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 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流感、肺脓疡、癌性胸水、肺癌、宫颈糜烂、化脓性关节炎、习惯性便秘、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肾病、单纯疱疹性角膜炎、鼻炎、扁桃腺炎,化脓性中耳炎、丘疹状荨麻疹、咽炎、前列腺炎等。 鱼腥草适应症: 用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尿路感染的频尿涩痛,肺痈咳吐脓血及肺热咳嗽,痰黄而稠,肺脓疡,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等… [详细]
金荞麦
金荞麦简介: 金荞麦为蓼科植物,别名苦荞麦、野桥荞麦、天荞麦。 金荞麦的性状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0.5-1.5m。主根粗大,呈结节状,横走,红棕色。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槽,淡绿微带红色,全株微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 金荞麦的功效和作用: 清热解毒,排脓祛瘀。用于肺脓疡,麻疹肺炎,扁桃体周围脓肿。 金荞麦的生长分布: 金荞麦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气候,在15-30℃的温度下生长良好,在-15℃左右地区栽培可安全越冬。适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中种植,而黏土及排水差的地种植产量、质量均差… [详细]
大血藤
大血藤简介: 别名血藤、红皮藤、千年健、大活血、五花血藤、红藤、赤沙藤、蕨心藤、活血藤、血通、血木通、穿尖龙、半血莲、过血藤、血灌肠、花血藤、黄梗藤、八卦薛、黄鸡 藤、血陈根、红牛鼻陈、山红藤、五花七、五花血通、大血通、红血藤、黄省藤、鱼藤、红菊花心、过山龙、血竭、见血飞、槟榔钻。 大血藤的药性: 味甘、苦,凉。归心、肝经。 大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败毒消痈,活血通络,祛风杀虫的作用。 大血藤适应症: 治急、慢性阑尾炎,肠痈腹痛,风湿痹痛,赤痢,血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疳积,虫痛,跌扑损伤… [详细]
生地黄
生地黄简介: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生地黄性状特征: 甘,寒。 生地黄功效和作用: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生地黄适应症: 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详细]
玄参
玄参简介: 又名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重台,鬼藏,正马等。 玄参的药性: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 玄参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解毒消肿;口燥咽干、大便燥结、消渴,滋养肾阴;抗菌,镇静,降压,强心,扩张血管,抗惊厥,肺热咳嗽等。 玄参适应症: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伤阴之证;伤阴劫液致身热烦渴,夜寐不安;温热病热陷心包之壮热,神昏谵语者;温热病高热发斑者… [详细]
上一页
6
/4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