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
7.三苯氧胺(Tamoxifen)
8.(Danazol)
法乐通30mg(半片)月经干净后连用24~26天,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4)盲管腺病
1. 5%碘化钾溶液
丹那唑100~200mg 1次/日 ,月经来后第二天开始服用,3~6个月为一疗程。
3.纤维腺瘤样结构为主型
三苯氧胺10mg 2次/日,月经后2~5天开始服用,服用15~20天停药,持续2~3个月。
可刺激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使卵巢滤泡黄体化,雌激素降低,恢复卵巢功能,并有软坚散结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6)管状腺病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其它检查做出诊断。病程从数周、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大多数病人在一年内就医。其表现为乳房胀痛或肿块,多数病人为周期性乳房胀痛,尤以经期前为重,经后期症状减轻或消失。少数病人疼痛向腋下、颈、肩部放射。病史长者症状失去规律性。病人的症状与乳腺增生的程度不呈正比,与病人的情绪、工作劳累、学习紧张、受到暗示等因素症状加重或发作。病变可双侧或单侧,以外上象限居多,病变呈结节、片状或条索状肿块,边界不清,质韧可活动,少数病人有清亮或淡黄色乳头溢液。年轻人以结节为主,中年妇女以片状肿块、大片状增厚为主,中老年妇女以条索状增厚为多。重者病变可弥漫全乳。疼痛、压痛及肿块形成是本病的主要三大症状。但并非都出现全部症状,而且病变可以混合存在。
9.法乐通(Toremifene)
4.冠心病心绞痛:特别是老年人的心前区疼痛,要相鉴别。
对肿物大小、囊实性肿块有准确的检测。能鉴别乳腺周围纤维增生、明显的孤立性囊肿与纤维瘤和边界清楚的癌,特别是彩色B超能观察肿块的血流可进一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
(3)各型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移行病理改变。
乳腺增生症的病理
(2) 硬化性腺病
维生素E可升高促性腺激素,并可抑制细胞间变有一定疗效。
有人指出:
1.囊肿为主型
5.非典型性增生 定义:乳腺导管及小叶上皮细胞异型性增生,结构紊乱,但不足以诊断为癌症的病变。
6.溴隐停(Bromcriptine)
4.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为主型(为增生症中多发性小叶内或小叶外的末端小导管发生的乳头状增生或微小导管内乳头状瘤。不包括孤立性及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乳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该病于1840年由英国人Sir Astley Cooper首先对本病进行描述。本病的命名在国内外文献中很混乱,曾被称为囊性剥脱性上皮增生、乳腺囊腺病、纤维囊性病、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小叶增生、乳腺腺病等。1972年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定名为“
乳腺癌乳腺增生症”。
乳腺癌乳腺增生症的病因和机理
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作用同三苯氧胺,但没有三苯氧胺的类激素作用。
(1)各型的病因均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即雌激素升高或黄体素水平减少。
10.中医药
(1) 单纯性腺病(包括小叶增生、组织型腺病、泌乳结节等)
中医认为本病是属于“乳痹”范畴。病因主要是气滞、血瘀、痰凝、肝郁肾虚,与肝肾、冲任等脉有密切关系。常用的药物有:乳痹消、乳块消、小金丹、散结灵、天冬素片等等。
主要作用机理为雄性激素对抗雌激素水平,使两种激素水平趋向平衡。甲基睾丸素:5mg 1次/日,丙酸睾丸酮:25mg 1次/日,肌注经前14天开始用,月经来潮停用。
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的关系,这一问题已争论了一个半世纪。至今有关研究仍未停止。一派认为: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并无直接关系,可认为它是乳腺癌多种危险因素之一。一派认为:按照肿瘤的基本病理过程(正常 →增生→ 非典型增生 →原位癌 →浸润癌)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之间界限密切,对乳腺癌旁组织的检测中,有20%~30%的乳腺癌并发增生症。如果做全乳大切片,并发增生症者高达61.9%。且有增生症者比无乳腺增生症者其乳腺癌的发病率高2~4倍。文献报道,患乳腺增生症者有2~4%的癌变可能。大多数学者认为:乳腺增生症有上皮高度增生与不典型增生时可能与乳腺癌发病有关,但绝大多数乳腺增生症并不是癌前病变。由于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容易混淆,应加强观察及鉴别诊断。此事非常重要。
尤其是多处穿刺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有很大价值,其正确诊断率达98%。
7.活体组织切片检查
是多巴胺受体激活剂具有长效多巴胺能作用。作用于垂体催乳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催乳素的合成与释放,同时减少催乳素对卵泡刺激素的拮抗,促进排卵恢复,调整激素平衡,还能恢复乳腺对激素受体的控制。其疗效达70%~90%。
乳腺增生症的分型多年就没有统一。199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华病理杂志主办的“全国乳腺病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舟山市召开,会上为病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可遵循的乳腺增生症的分类方案,称为推荐方案。该方案简明、易于掌握、合乎国情、又便于与国际接轨。该方案分类如下:
我们认为,各型之间这种不同程度的异性病理改变正是乳腺增生症,年龄不同、病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是同一种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维生素A 1500万单位 3次/日
维生素B6 10mg 3次/日
是雄激素的衍生物。丹那唑不能改变绝经前妇女的促性腺激素水平,其机理可能是抑制卵巢合成激素所需要的酶,从而调节激素水平,达到治疗的作用。
乳腺增生症常用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3)结节型腺病(包括腺肌上皮腺病、肌上皮病)
6.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溴隐停5mg/日,3个月为一疗程,6个月以上容易出现副作用。
维生素E 10mg 3次/日 两周为一疗程
(2)乳头状囊肿
2.腺病为主型
3.肋间神经痛:可发生在胸前任一肋间,主要为沿肋间有明显压痛。
乳腺癌乳腺增生症是妇女乳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是目前困扰广大妇女的主要疾病之一,占乳腺疾病门诊量的首位。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主要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即雌、孕激素平衡失调,致使乳腺导管和小叶周而复始的增厚、复原,当增生过度或复原不全时即可导致乳腺增生症。因其与乳腺癌易混淆,更增加了许多妇女的忧虑。但是大多数有乳腺增生症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会非常小。除此而外要特别注意60岁以上老年人的增生或乳腺肿块,以及重度非典型增生者和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我们主张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必要时行手术活检。
此2种方法对乳头溢液的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内窥镜能做活检,对良、恶性病变相鉴别更有价值。
分析本病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失调有关,可小剂量应用。
2.带状疱疹:特别是胸前、乳腺部位的疱疹,尤其是未出疹前,要想到此病,一旦疱疹出现大家都认识。此病疼痛持续,夜间疼痛明显。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
(2)干板照相:诊断率达95%,对乳腺深部高位病变以及致密型乳腺显示较好。
安宫黄体酮:10mg/日,月经周期第15天开始用,疗程不少于6个月。
(1)X线钼靶摄片:其诊断正确率达80%~90%,缺点是对于乳腺底部较厚部位的病变显示欠佳。
乳腺增生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手术
3.B超
(5)微腺管(小腺管)腺病
目前在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中的所有中药都是止痛,缓解症状。西药尽管止痛、消块作用好,但因其副作用大,尽量少用或不用。两种药物都存在着停药后肿块与症状复发的现象,因此本病的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药物。
5.乳腺导管造影、乳腺纤维内镜
三苯氧胺能直接与靶器官争夺受体而阻断雌激素的作用。
5.安宫黄体酮
(1)单纯性囊肿
乳腺增生组织学分类
安宫黄体酮可对抗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作用。
2.甲状腺素片
近红外线透照法是乳腺疾患检查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操作简便、直观、无创,诊断符合率达96.6%。我院对上万例病人的检查符合率与其相一致。可作为妇女乳腺疾病的普查工作的常用检查方法。注意假阳性问题。
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
4.乳腺X线检查
本病常见于30~50岁妇女,是中年妇女的最常见的乳腺疾病,青春期及绝经期后则少见,在西方国家约有1/4~1/3的妇女患此病。文献报道尸检中有乳腺增生的妇女约有58%~89%。因乳腺病变而活检者有60%是乳腺增生症。城市患者较农村多,可能与文化知识及对疾病的重视有关。女性乳腺是性激素重要的靶器官。正常的乳腺组织结构随着月经周期的影响每月都在变化。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几十年一直受到垂体和卵巢各种激素作用的影响。当体内激素平衡失调达到一定程度,抑或雌激素产生过多,或黄体激素相对不足,终将导致乳腺周期性增生、复旧。这种周期性变化发生变异。如果乳腺复旧不完全,组织结构发生紊乱,即出现增生。近年来许多学者注意到催乳素与乳腺增生症的联系,以及甲基黄嘌呤物可引起乳腺增生。因此这种组织形态上的变化,并非一种激素的效应,可能还有多种不同激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真正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此法与近红外线互补能进一步区别乳腺增生与乳腺癌。
本病的治疗根据激素紊乱的理论。国外一直采用针对雌激素增高选用抑制雌激素类药物的治疗方案。近年来,由于对本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及药物的进展,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常用以下药物:
此外还有冷光透照、CT、MRI等方法,有些因可靠性未肯定、有些则受费用条件所限,应用较少。西方国家把钼靶摄片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我们认为红外线、B超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除高度可疑有癌症外,一般35岁以下病人不做钼靶常规检查。
(2)各型都存在着管泡及间质的不同程度的增生。
2.远红外热图像法
3.维生素E、B、A
对于可疑有乳癌的病人可做部分组织切除后做病理切片检查。
诊断乳腺增生症时,注意以下几种疾病相混淆,需鉴别:
1.近红外线透照法
1.肋软骨炎:常见2、3、4肋软骨处有隆起压痛,也可见5、6、7肋软骨处病变。
乳腺增生症患者若出现非对称性增厚,或在原增生的基础上出现了结节性肿物而不能除外乳腺癌者,需进行乳腺体检、红外线、B超、钼靶等辅助检查。若其中一项检查怀疑为乳腺癌时,我们均建议进行手术活检,而不提倡为了防癌行乳腺皮下切除或全乳房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