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是指直接地讲述,诉说。形象具有叙述能力,这一点好理解。有人在跑步,拍摄下来,照片就会告诉读者有人在跑步,这就是叙述。用形象进行叙述是图片最主要的功能,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也是最独特的功能。一般而言,把要叙述的东西拍下来,叙述也就实现了。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拿起相机就可以实现。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叙述,以及如何更准确,更充分地叙述的问题。还以跑步为例:谁在跑步,要不要叙述出来?如果需要,就应该把脸拍下来,因为脸是人最容易识别的地方;他在哪里跑步,要不要叙述出来?如果需要,就应该把最容易识别的地域标志拍摄到画面上;他为什么要跑步,要不要叙述出来?如果需要,就应该把相关的形象因素设法捕捉到画面上:因火灾而跑,要把能够说明失火的背景或环境拍摄下来;如果是赶车,就应该把能够说明赶车一事的背景或环境拍摄下来……图片的叙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叙述的内容在不断地丰富。
另一方面看,与叙述的主题无关的东西,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画面的精炼问题,以及避免产生岐义的问题。大多数摄影者比较容易实现主体的讲述,但比较容易忽略无关形象的干扰,从而使画面看上去杂乱无章,甚至产生误解。视角变化、框取的范围、景深控制、光影色彩的利用,以及时机的等待,都能够有效地排除干扰,突出主体。是否无关,要根据主题的表达需要而定,不同的主题,会选择不同的陪体或环境。由于现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不一定以摄影者的意志为转移,而且看中的画面往往稍纵即逝,因此要求摄影者有敏捷的观察能力、迅速的判断能力,也需要摄影者快速的反应能力,直至超前的预见能力。实践证明,在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中,这种无关的东西是极少出现的,看我们举例的作品即可知道,尽管这看起来好象很难。与那些优秀的摄影作品相比较,我们的作品中普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垃圾,大扫除的工作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不仅无关的东西,有关的形象也要看是否有必要都拍摄到画面上。一个形象完全可以说明问题时,第二个可能就是垃圾,至少是多余。就象说话一样:罗索。罗索的画面与充满干扰因素的画面相比,好不到哪儿去。相关方法,以后我会专门介绍。
其实,以现实生活场景为基础的写实性摄影,并非只能叙述,它同样具有象其它艺术形式一样的表现能力。所谓表现,就是将形象中更为内在的东西显现出来,一般为感情、体验,或思想、评价。与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内在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直接看到,但却很容易感受得到。写实类摄影,正是借鉴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感受方式,实现对内在信息的传递。对于相当多的摄影者而言,感受写实类图片,可能是个陌生的提法。他们的阅读习惯,是寻找主体,发现情节,然后就是评价和走开。实际上,这样的阅读是相当浅薄的。寻找到主体之后,应该开始的环节,是通过联想等手段发现画面内所没有直接拍摄到的更多的东西。例如表情可以传递心情的信息,动作可以传递意图的信息(想干什么),工具可以传递身份的信息,环境可以传递处境的信息,形象之间的关系可以交待出更多的情节等等。即使阅读至此,欣赏的过程还没有完成一半。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所有细节,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去品味作品能给你带来的感受。真正的主题,很可能是藏在这些感受之中的。
图一:
这是路透社记者Ellen Ozier 2003年5月份拍摄自美国Goldsboro约翰逊空军基地的一幅画面。一位刚从伊拉克调防回来的女军官,紧紧地抱住已几个月不见的军犬。作品简单而浓厚地表现出军人与爱犬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幅作品的叙述方法是比较简单的,深厚的感情色彩主要通过这一拥抱的情节体现出来。
图二:
这是一幅以内容非常丰富的街道为背景去实现主题的作品。美联社记者Gurinder Osan 2003年12月26日拍摄自印度首都新德里郊区。一位乡村理发师正在为一位顾客理发。由于大雾影响,飞机无法正常起飞,这位旅客借机跑到街头理发。这幅画面既表现了使飞机延误的大雾,又非常丰富地交待了街头的细节。电线杆子上的一面镜子不仅交待了理发师独特的经营方式,而且再度扩展了镜头的视野,使作品变得格外丰满,趣味横生。注意,街头内容的丰富并没有使画面变得杂乱无章。由于镜头与主体的接近,使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更加明显;加上这些内容全部处在自然状态,所有主要细节并没有遭到让人不适的遮挡,因此得以以成组的形式,不受干扰地参与叙述,画面仍然显得十分精炼。
图三:
这是一幅表现洪水袭击城市街道的作品。Valley Daily Bulletin记者威尔·莱斯特(Will Lester)2003年2月11日拍摄自美国加州安大略城。学校路口的看守员正用超市的购物车推着一个学生穿过十字路口。作品的标题叫“谁能让大雨停下来?(Who'll stop the rain?)” 儿童偶然玩在手里的停车示意牌被利用起来,有趣而恰当地呼唤出人们在大雨连绵天气中的普遍心情。生活现场经常会出现这类本与主体无关,但完全可以被主题的陈述所利用的形象。摄影记者能够及时加以运用,体现出记者的睿智。
图四:
这是一幅表现战争给生存带来灾难的照片。盖蒂图片社记者Sean Smith拍摄自巴格达。一个孩子正从美军轰炸后留下的巨大弹坑中抱出一只小兔子。画面以弹坑做背景,选择孩子和弱小动物做主体,因而有力地引发出读者的同情心。选择弱者表现残酷题材,是西方摄影记者普遍使用的陈述手法。举一反三,主题的表现如果能够有意选择矛盾的陪体及环境,形成强烈对比,能够产生更为有力的表达效果。
图五:
这是一幅以行为与背景的关系相互呼应实现主题的作品。美联社记者Jerome Delay 2003年4月11日拍摄自巴格达市中心政府大楼前。两名伊拉克妇女正从已经不复存在的原伊拉克政府的大楼中往自己家中搬家具。注意,此时的人物也已抽象化(只代表一类人及其行为,她们是谁无所谓),她们只是为主题服务的代表性形象。这种自然而然地隐藏面部的拍法,可以使读者放弃一般阅读照片时的具体化倾向,更直接地寻找深层主题。两个形象同时隐藏,可以让读者更明确地意识到摄影者的这种意图,并因而使效果更加突出。
图六:
这是法新社-盖蒂图片社记者Paolo Cocco 2003年7月8日拍摄自第90届环法自行车赛上的一幅画面,一位观众在路边边吃午餐边为运动员助威。桌面上摆放的是非常有特色的硬如棍棒的法式长条面包。比赛在这样的助威者的衬托下,显得充满人气。其实细看,这只不过是在一个葡萄园边上的一家人在助威而已。主体人物的头将更多的路边挡住,无数个运动员从路上驰过,从而轻易地迷惑了照片读者,很好地完成了气氛的营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