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那么你知道中药羊胲子吗?羊胲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羊胲子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随康网小编来了解一下中药羊胲子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羊胲子的简介
【通用名称】羊胲子
【其他名称】羊胲子 (《纲目》)
【异名】羊哀(《辍耕录》),百草丹(《纲日拾遗》)。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胃中的草结。动物形态详"羊肉"条。
【采集】宰羊时发现胃中草结,取出晒干或晾干。
【药材】形圆如弹丸,大小不等,常见者直径为2~3厘米。外表灰黑色,略现细小草筋状物质,微带光泽。质轻松,体不沉重,无臭。以个大、体轻、色暗、有光泽者为佳。 产于四川。其他地区亦产。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胃经。"
羊胲子的功效与作用
①《纲目》:"治翻胃。" ②《纲目拾遗》:"解百草药毒,治噎膈翻胃。"
羊胲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分;或入丸、散。
羊胲子的禁忌注意
《四川中药志》:"胃火炽,无气滞者勿服。"
羊胲子的选方
治翻胃:羊胲子(煅存性),每一斤入枣肉、平胃散末一半,和匀。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下。(《摘元方》)
扩展阅读:山羊简介
中国山羊饲养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代就有养羊文字记载。一千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就开始饲养山羊,后逐步形成规模。山羊生产具有繁殖率高、适应性强、易管理等特点,至今在中国广大农牧区广泛饲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山羊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中国山羊分布的地区广,遍及全国,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区)山羊头数超过绵羊。南方一些省(区)不能养绵羊的地方却可以养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