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艾滋病疾病概述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1981年才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自发现以来,传播迅速,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一种危及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严重疾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的传染病,HIV感染后形成一个病谱,从临床潜伏或无症状进展到晚期表现为AIDS。 耳鼻咽喉艾滋病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耳鼻咽喉艾滋病疾病描述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原发于中非,是1981年首先在美国、尔后在其他国家流行的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到1994年12月止,已有约170个国家向WHO报告了艾滋病病例,约有17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400万人已经发病,已有200多万人因艾滋病而死亡。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和发病人数仍有急剧增长趋势,自1985年北京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美国人)起至1994年12月底止,我国大陆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已达1774例,其中艾滋病人65例,死亡45人,患者分布在大陆22个省,市和自治区,可见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亦相当严峻,本病主要发生于同性恋者,男多于女,但近年来妇女染艾滋病和儿童出生前被传染者明显增多:1986年巴西男女两性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是17:1,1993年则上升为4:1,美国已达2:1,年龄绝大多数在20—49岁之间。 耳鼻咽喉艾滋病症状体征 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可经历3个不同时期。
2、鼻及鼻窦病变 鼻腔和鼻窦粘膜可因阿米巴原虫等感染而引起粘膜肿胀,产生鼻塞,流脓涕或鼻出血等症状,鼻部的疱疹病毒感染可产生巨大疱疹性溃疡,自鼻前庭向外扩展至邻近的鼻翼等处,KS也可发生于鼻部。
3、口腔及咽喉病变 口腔和咽部的念珠菌感人是最常见的上呼吸道病变,多见于舌的腹面,亦可发生于咽部或食管,引起咽痛和吞咽困难,病变表便有假膜形成,除去假膜可见粗糙红斑样创面,其能产生内毒素及酶,可穿透粘膜波及深层,茸毛状粘膜白斑常见于舌的腹面或侧缘,为粗厚的白色突起,多固着于上皮表面,据报道,在茸毛状粘膜白斑病确诊后,有48%的病人在16个月之内发展为艾滋病,83%的病人在31个月之内发展为艾滋病,有时咽部可见白色乳酪样的真菌感染,形成部分阻塞,粘膜可因真菌的经常刺激而角化,呈现白斑样的粗糙表现,经真菌镜检查或培养可确诊。艾滋病患者的扁桃体言可由常见致病菌,肺炎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等所引起。KS常发生在腭部、颊粘膜、牙龈粘膜和咽后壁,KS和念珠菌感染亦可发生于喉部,导致声嘶,喉喘鸣和喉阻塞。
艾滋病在耳鼻咽喉-头颈部的表现 艾滋病患者约有40%—70%出现耳鼻咽喉-头颈部病变。
1、耳部病变 Kaposi肉瘤为多发性出血性肉瘤,可发生于外耳,表现为红紫色斑块或结节,外耳的卡氏肺囊虫感染为多核性囊肿,病检可发现原虫,盯聍中尚未发现病毒,但可从鼓室积液中分离出HIV,中耳农业中培养可见到真菌、原虫、病毒或分布杆菌,HIV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听神经,早期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较为常见。
1、潜伏期 自数月到数年,感染者的血清中发现有抗HIV抗体存在,但无临床症状。
2、淋巴结相关综合症(LAS)期 或称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RC)期,即艾滋病前期,可持续一年至多年,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多个淋巴结肿大,在腹股沟以外至少有两处淋巴结肿大,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持续发热,腹泻,疲乏,消瘦,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减少,Th/Ts比率减小。
3、艾滋病期 表现为严重的机遇性感染,即于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真菌、分支杆菌和原虫,由于患者的免疫缺陷而感染致病,如卡氏肺囊虫肺炎(PCP)或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以及一些少见的中流如Kaposi肉瘤(KS)或非何杰金淋巴瘤等。出现Kaposi肉瘤的患者平均生存期约18个月。 根据初诊时第一次发现的症征统计,其百分比是:广泛性淋巴结病占72%,Kaposi肉瘤为40%,茸毛状粘膜白斑病39%,念珠菌病31%,颈部肿块8%,单纯疱疹7%。 约有25%的HIV阳性者发展成为淋巴结相关综合症,10%左右发展成为艾滋病。
4、颈部病变 颈淋巴结病变是早期症状之一,由于HIV感染导致滤泡增生,常有颈淋巴结肿大,KS可发生于头颈部的皮肤,当其侵犯淋巴结时,颈淋巴结可迅速增大,颈部肿块还应考虑非何杰金淋巴瘤及分布杆菌感染等。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头颈部磷状细胞癌在艾滋病患者亦较多见,其他还可有病毒等感染所致的腮腺肿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