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四十出头的老总,一位是三十来岁的女士,竟都是“可能‘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前期”!
这是个案,还是“老年性痴呆”要更名了,要像其他老年病,诸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一样向中青年人人群袭来了?
痴呆,若及早发现,可延缓其不可逆的前进脚步,那如何尽早发现呢?
采访专家:南京鼓楼医院放射科神经影像学博士张冰副主任医师
1、 43岁老总画不好“11点10分”
江苏某公司老总王某,本来很精明强干的,两年前感觉记忆力下降。最近,其家人感到他的反应明显地迟缓,总是慢半拍的样子,而且认知迟钝,遂陪他到南京鼓楼医院就医。医生让他做了一系列的量表测试。如,让他在白纸上画出一个简易的钟面,包括12个刻度,指针要停留在11点10分上。这位老总画出的钟面让大家吃了一惊:圆形的钟面歪歪扭扭,刻度疏密相差很大,特别是他画出的指针,不仅时针、分针无法区分,时间还分明地停留在11点缺5分的位置上。
专家说:“画钟是认知功能检测中一个常见的测试。因为它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理解、执行、空间认知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这位患者的结果看,他的认知功能已经出了问题。”
在另一个测试中,王某被要求按照1-甲-2-乙-3-丙-4-丁的顺序,将图案连在一起,可王某竟也无法完成。因王某所有的测试得分,均未达到正常标准,被诊断为“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进一步对王某进行了脑功能磁共振检测后,王某被诊断为“可能阿尔兹海默病临床前期”。
2 、30多岁年龄,五六十岁大脑
南京鼓楼医院还收治了一位36岁的女性患者,据患者母亲介绍,“她本来性格内向,但最近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再关心了。”
脑功能磁共振检测中,发现她的大脑也出现了一些病理性的改变,三十多岁的大脑,看起来却像五六十岁人的大脑!。
专家说,虽然还要排除抑郁、精神疾病的可能,这位患者也可以被诊断为“可能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前期”。
为何叫“阿尔兹海默病”? 因是在1907年,被德国医生阿尔兹海默首先描述。老年性痴呆有几十种类型,其中患得最多的就是这种病,大概要占50%左右,所以“老年性痴呆”,就是特指“阿尔兹海默病”。
3 、记忆被垃圾蛋白“吞噬”了
王某发现自己两年前记忆力开始减退;美国前总统里根(因阿尔兹海默病而去世)一开始也只是在公开演讲时忘记自己下一句要说什么,很多人以为那是一种幽默,其实他是真的忘了。
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最初的症状为记忆力衰退,进而影响到语言、理解、阅读甚至书写能力,患者会变得焦躁、丧失思考、记忆、理解及做决定的能力,最后甚至会不认识家人及朋友。
对于这种记忆遗忘,目前科学界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在我们的脑内有一种“小身材”的垃圾蛋白质-Aβ。研究表明,蛋白质中4个相邻的氨基酸有序排列,导致了变形和集聚,从而使它“越来越胖”,形成了像老年斑一样的斑块,阻断了神经元间突触的联系。这些垃圾蛋白每天能吞噬掉几百万个承载我们记忆的神经元。当我们发现自己时常健忘的时候,这种“吞噬”就已经悄悄地开始了。
这种吞噬会让患者遗忘很多事情,如忘记自己的生活规律。当医生提醒患者应该出去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时,患者会像任性的小孩子一样大呼“不!”这种表现,是基于患者大脑中神经细胞死亡时,邻近的神经细胞试图通过补偿,来维持整个神经网的完整性。此时患者的大脑,就像小孩正在发育的大脑一样,在形成新的神经连结,使得患者的行为像小孩子一样,似乎回到了“第二个童年”。
只可惜补偿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坏死的速度!
4 、基因是痴呆病的主要因素
为何南京鼓楼医院的这两位病人这么年轻就患上了“老年病”?
阿尔兹海默病分两种,一种是早老性痴呆,发病时间较早,一般30岁-60岁起病。同代家庭中往往有几名成员受到影响。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据专家介绍,这两位病人的家庭均无此病病史,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不属于早老性痴呆。
晚发性阿尔兹海默病,一般发生在65岁,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65岁-74岁患病率在3%左右;而到85岁以上,会有近一半的老人患病。而他俩一个43岁,一个才36岁,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专家认为:“可能和当事人的个体差异有关,例如基因的差异,让他们更早地发病。”
虽说此病的成因尚不明确,但科学家已发现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痴呆家族史者,其患病率为普通人群的3倍。
现还发现,载脂蛋白E(apoE)基因是老年型阿尔兹海默病的重要危险基因。其中有apoEε4等位基因的,患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增加,并可让发病年龄提前。
当然,亦有许多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是没有ε4等位基因的,也就是说,“基因问题”,现在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下转B10版)
5、 发病年龄普遍提前了10岁
专家在分析这两位病人的情况时,还说:“另一方面,不排除和现代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水平不同等因素有关。”
科学家们在探讨阿尔兹海默病病因和风险因素时,发现除了遗传因素外,其危险因素还主要有4大类,包括年龄增加(年龄越高,发病率越高)、脑储备量不足(学习教育较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以及膳食因素中某些脑保护作用的成分,如,维生素、叶酸摄入过少等。
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如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的情况下血管弹性下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情况下,都可能诱发此病。
还有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
环境空气差: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如果经常处于缺氧的环境中,脑细胞会受到损伤。 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可能有此原因。
长期吸烟:会引起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发生病变,继而发生脑萎缩。 不良情绪:经常生气,抑郁,会加快脑细胞衰老,减弱大脑功能。而且生气时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这时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气最少,愤怒时的思维混乱就是大脑缺氧的明证。
躯体疾病:如,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史者,会增加患此病的相对危险度。
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糖尿病和中风等年轻化的趋势,此病发病年龄提前已不是个别现象。加拿大阿尔兹海默病协会2009年1月5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老年性痴呆现已不仅限于老年人,加拿大约50万老年性痴呆病人中,14%的年龄在65岁以下。
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20年间老年性痴呆的平均发病年龄,已由65岁提前至55岁,“年轻”了10岁!
6、 痴呆是第4大夺命杀手
目前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的第4大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
此病起病隐匿,为特点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病程约8-10年,当然也有持续15年或以上的。
(1)轻度:近记忆障碍,常为首发及最明显症状。
如经常失落物品,忘记重要的约会及许诺的事,记不住新来同事的姓名;学习新事物困难,看书读报后不能回忆其中的内容。常有时间定向障碍,患者记不清具体的年月日。
计算能力减退,很难完成简单的计算,如100减7、再减7的连续运算。
思维迟缓,思考问题困难,特别是对新的事物表现出茫然难解。
对自己的记忆问题有一定的自知力,尚能完成已熟悉的日常事务,个人生活基本能自理。
(2)中度:表现为日益严重的记忆障碍,患者不能独立生活。
用过的物品随手即忘,日常用品丢三落四,刚发生的事情也遗忘。忘记自己的家庭住址及亲友的姓名,但尚能记住自己的名字。
地点定向也出现障碍,容易迷路走失。言语功能障碍明显,讲话无序,内容空洞,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甚至不认识镜子中的自己。
(3)重度: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因此受损。
最终丧失语言功能。逐渐丧失行走能力,甚至不能站立,只能终日卧床,大、小便失禁等。
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褥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60岁在位时,发现患病,最终和里根一样,被“痴呆”夺命。
7、 大脑异常改变可尽早发现
很多人发现自己记忆力减退,很紧张,怕自己患上了老年性痴呆;家中有人患病的,怕自己也患病,更是惶惶不安。那如何检测自己是否真的患病了呢?
人到老年,体内各器官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性萎缩,人脑尤其明显。科学研究证明,人40岁以后脑细胞数目逐渐减少,50岁可减少20%,70岁以后减少20%~30%。随着年龄增长,脑的重量也减轻,80岁老人的脑重量会减少6.6%~11%。此外,大脑皮层变薄,脑室扩大。这种因生理性老化过程所引起的脑萎缩是老人的正常现象,年龄越大,这种萎缩程度越明显。但其萎缩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终止。
当然,这种正常的生理性脑萎缩,也会影响老年人的记忆力功能。多数老人会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没有以前好,如记不起熟悉人的名字、遗忘性大等,但往往程度较轻,不会进行性加重,不影响老人的学习和工作,也不损害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由于存活的脑细胞功能代偿死亡脑细胞的作用,因而老人仍能维持正常精神活动,而不出现痴呆症状。
但老年性痴呆就不同了。其脑萎缩程度比正常老人严重,尤以与记忆功能有关的海马回更加明显。
对比核磁共振结果,可看出两者大脑萎缩改变的不一致。以大脑的高级区域海马为例,在那附近有道裂隙,称为脉络膜裂,随着年龄增加,大脑出现萎缩,这道隙会逐渐变宽,正常的老人,即使裂隙变宽,海马的高度也会明显超过该裂隙,最起码也应该持平;但患者,裂隙的高度会明显超过海马的高度。
正常老人的脑萎缩是全脑普遍萎缩,而老年痴呆患者是按海马-颞叶-顶叶的顺序发生的;再看脑萎缩的速度,正常老人60岁后,每年脑萎缩的进展率是1.5%-6%;而在老年痴呆患者中,这个比例达到了15%-30%,最高的可达10倍。
目前单纯从脑萎缩的程度上,还不能够区分正常老人和老年性痴呆病人。临床发现:有的脑萎缩严重的老人并没有痴呆症状,而脑萎缩较轻,甚至没有脑萎缩的老人却有明显的痴呆症状,因此,CT检查只是作为辅助检查,老年性痴呆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
现在,临床已可以通过更多功能磁共振技术的指标,对脑细胞的功能进行分析。如磁共振波谱分析,可以活体检测脑组织神经元功能和数量,以及神经胶质增生物含量(俗称代谢物垃圾的一种);还可以进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测细胞外水分子运动速度,从而判断神经元细胞是否存在肿胀或者异常萎缩;还可以通过让接受检查者一边进行任务工作(例如数字计算、图形辨认),一边接受功能磁共振测试,以检测相应脑区神经元的兴奋状态等。
朋友,现在医学的进步,已能尽早发现“大脑的异常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