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学习过一些摄影技巧的摄影师来说,神态的捕捉应该是一个比较熟悉的概念。神态对于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已无须多谈。问题在于,许多摄影师捕捉到了精彩的神态,并没有使自己的作品增值——这便进入到如何正确看待神态的更高一些的层次中了:神态并非生动就有意义。它一定要与某种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也许你注意到,连续几期剖析形象因素(见前几期标题),我一直在写“运用”或“利用”,而不是孤立地谈这些概念。在摄影的画面中,任何形象的出现,都会作为整个作品的一部分参与表意,因此它一定是在某个集中的主题下的某个方面的恰当参与,而绝非孤芳自赏。神态更特殊些。因为读图片,人们最关注的往往是人,而人的神态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感受。大多数情况下,神态所表露出的内容,也就是图片的主题了。那样的话,神态当然不需要考虑配合其它形象。但这只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应用罢了。事实上,更多的时候,神态结合着即定的主题恰到好处地捕捉,可以使更多类型的主题蓬荜生辉。
图一就是神态最直接的使用。主人公的表情是这项运动最大的关注点。而摄影者拍到了体现这一主题的最佳的,也是十分难得的瞬间。这样的拍摄,只需要把这种最能体现主题的神态找到,并捕捉得尽可能到位。图二则并不那么简单。主题是政府要抑制传染病,所以要喷药。老妇人的神态并非一定需要,但摄影者高人一筹就在这里。老妇人的表情看起来是在向人们描述药很刺鼻,或工作人员很粗鲁,这是现场的一个生动瞬间。但只要稍加认真就能意识到,病害给这些老弱妇儒所带来的灾难是更加严重的事。那神态把一切都融入其中了,而摄影者把它十分有力地突显了出来。
神态的有机参与,可以使一幅看起来很平常的画面变得不再那么一般,一切都看这神态使用得是否得当。图三的神态使现场的气氛得以恰到好处地强化,那孩子的衣着和眼神拍得不得不让人叫绝;图四的神态也使画面变得非常生动。篮筐里的孩子不仅在画面中拉出了视觉上的力度,更有意暗示这种束缚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原作的标题是《Basket case》,这是一句西方成语,有失去四肢的,不能行动的,处于无助境况的意思)。图五表现主题的手法非常精炼,饼子、脏衣服、杂乱的头发——别忘了漂亮的小脸,这一切都用这期待的眼神聚合了起来,突出了她们生活的困境。图六的手法比较极端:在美军士兵巨大的阴影和倾斜构图的作用下,主人公的处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渲染……以往拍照大多让人笑一笑,而今最时兴愁眉苦脸,但照片并没有因此而增色。开动脑筋,巧妙地利用现场的神态,可以使作品的档次大幅度提升。
图一:
美国Racine Journal Times 记者斯柯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2004年8月15日摄于威斯康星州的Racine.在墨西哥人的一个宗教节日中,正在举行一场吃辣椒的比赛,一个叫Ramon Maya的墨西哥人正在吞食一整盘墨西哥辣椒。
图二:
路透社记者Dadang Tri 2004年2月17日摄于印尼首都雅加达附近的一个贫民区。防疫站的工人正在喷射杀虫剂,一个印尼老妇捂着鼻子跑开。蚊子传染的一种骨痛热至少在爪哇岛上夺走了70多人的生命。
图三:
考比斯图片社记者Shaul Schwarz 2004年2月27日摄于海地首都附近的主要商业港口城市.一场骚乱中,一个孩子抱着一块抢来的猪肉惊慌地跑回家去。
图四:
盖蒂图片社图片(无作者姓名)
2004年1月25日摄于成都汽车站。妈妈去买票,孩子在篮子内等候。数以百万计的打工族和学生要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之前赶回家乡。
图五:
盖蒂图片社记者Paula Bronstein 2004年10月12日摄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附近的Babrak Garden难民营。饥饿的小女孩儿Zeeba Gul正在吞食一小片面包。至少150个难民家庭无处可去,长时间生活在这个肮脏的营地中。
图六:
美联社记者大卫·古顿菲尔德(David Guttenfelder) 2004年7月7日摄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在Martyrs广场附近挨家挨户搜查的美军踢开一扇门,门内一个小女孩儿抱着自己的兄弟,被惊吓得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