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药品(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奎宁是最古老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作为唯一有效的药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预防仍然是对付疟疾最好武器。如今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旅游,当有蚊子出没时,人们应该服用抗疟药,并使驱蚊剂来避免蚊子的叮咬。
疟疾药品现在几乎已经在城市和城镇内绝迹的,但仍然流行于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农村。
疟疾药品是一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2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清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