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制定《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要求医院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但是,大型三甲医院门诊部人满为患,排队等候仍让人焦心。就在大家感叹挂号难的同时,记者前日采访时发现,医院以预约方式提供的号源却从未完全饱和过。
现场
川大华西医院:
100%放号有科室挂不满
据川大华西医院门诊部护士长何晓俐介绍,目前,各科室的全部号源都放上了预约挂号平台,通过电话可提前一个月预约号,现场可预约7天以后的号。
“少量科室的号通过预约方式不会挂满,如普通内科、肝胆胰外科等。”何晓俐说,现在每天预约剩下的号,仅在15分钟内就能挂完。不过,目前该院现场预约挂号的量依然高达预约号的55%。
省医院:
每天一半号源用于预约
省医院门诊部护士长袁素平称,该院于2006年开始试点预约挂号。目前,每天有50%的号源用于预约挂号,包括现场预约、电话预约、邮箱预约等,患者最长可预约到1周之后的看病号;剩余的预约号将改为门诊加号,以满足当天看诊的需求。据了解,目前该院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的预约量最大,基本上放出的号全都会预约一空。
市二医院:
预约就诊只占10%至15%
市二医院门诊主任曾光烈告诉记者,每个诊室都有60%的号只接受预约(现场、电话及网络预约),然而,挂预约号的病人却只占10%至15%,每日有400至500人。
体验
电话预约挂号2分钟搞定
但老年患者操作有难度
预约挂号是否麻烦?前日,记者分别就各三甲医院推出的预约方式,进行了预约挂号体验。
心脏内科、胸外科的号在整个华西医院来说都是“抢手货”,一般预约挂号都要提前2周左右。记者以专家安琪为例,拨通预约电话后,了解到对方最早的号是在22日下午,之后仅需留下就诊卡号即完成预约,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
在对省医院、市一医院、二医院、三医院等院的预约挂号依次体验后,记者发现挂号流程并非特别复杂。不过,大多数的电话预约都需要报就诊卡号或身份证号码,这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比较困难,建议他们看完病后,现场预约确定下次就诊时间。
分析
电话预约挂号为何没挂满?
市民意识操作流程都是原因
没卡挂不了号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患者预约挂号后,在就诊时还需出示就诊卡或预约时使用的建行、工行银行卡。如果没有就诊卡或相关银行卡,预约挂号将不能成功。而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通过114电话预约每次收取2元预约费,如果爽约,预约费不退。
普通专家号不需要预约在市二医院,热门科室的专家号非常抢手,早早就被预约一空。不过,普通专家号预约者则不多,因为患者在当天都能挂到号,谁又愿去预约呢?
意识不到位市民张女士是一名高血压患者,每个月都需要到医院复诊,她觉得“打电话、上网那些都不稳当,怕到时候去看病才发现根本没挂到号。”还有的市民表示,根本没有预约挂号的概念。
不会操作流程70岁的周婆婆是个老病号,虽然医院多次告诉她预约挂号的方式,但她还是弄不清楚到底怎么做,因为她记不清身份证号,也听不清电话中的提示,更不会上网。
此外,部分患者虽然预约挂号成功,但实际上到看诊时却并没到现场。据省医院统计,这类患者大约占了7%。对此,医院也有相应的对策,爽约3次的患者将被纳入“黑名单”,失去预约挂号的资格。
[nextpage] 评论
预约挂号的优势
如何具体体现?
看病之难,已成为国人难以承受之痛,而预约挂号,正是卫生部消解此痛的应变之举。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确定从当年10月起,所有三级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二级医院也要逐步开展这项服务。此举的初衷,自然是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等。
但从记者的体验和调查情况来看,很难说此举已经获得了民意上的广泛认可;也更难说,此举在运行和操作层面上,经过近两年的磨合和调整,亦趋于完善。预约挂号的现实处境,看上去实在有些不尴不尬,可以说,叫好声并没有预期的响亮;而叫座的状况与有关部门的预期,也有相当的距离。
从表面上看,这是旧的就医观念跟不上新的就医方式产生的矛盾,已把排队视为日常生活必修课的国人,满腹委屈又万般无奈地接受并习惯了就医过程的“三长一短”:看病挂号时间长、付费时间长、等待就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但把预约挂号难堪现状,简单地归结于就医观念的守旧,对就医者并不公正和公平。预约挂号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比如网络挂号程序的繁琐,知名专家的预约号数量杯水车薪,甚至预约挂号之后还要重复一遍排队缴费、排队候诊等程序,都让预约挂号的方便、高效优势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在目前的医疗资源背景之下,很难真正体现其优势,也就很难被广泛接受,并最终改变国人的就医方式。
其实,在欧美很多国家,预约挂号已经是施行多年的惯例。除了急诊,患者看病一般都需要预约挂号,很少有人直接到医院找医生。没有预约,医院一般也不会接诊。
一方面,我们要与之对照就医观念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对照医疗资源配置、公共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方面的差距。任何观念的改变,一个必要的前提是:改变即获益。也就是说,如果预约挂号的优势并不能在就医的关键细节上得以具体体现,改变就医观念的呼声,就显得矫情和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