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写于二○○九年端午节)
2009年初夏,H1N1流感的出现使全球再度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人们似乎又在重陷2003年SARS的噩梦中。电视与报刊中也不时出现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导致全世界2200万人死亡的恐怖画面,令人不寒而慄。此刻,人们渴望新药问世,同时也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中医药。
歷史上,东西方几大文明并起。在经歷了一次次战争和瘟疫的炼狱之后,一些文明古国和民族渐渐消亡了,而中华民族不但没有被毁灭,而且越来越繁盛。在中华民族逐渐成长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漫长岁月中,中医药功不可没。
中医传统强调「治未病」,薰蒸艾叶便是其中一种有效方法。我国自古民间就有五月初五,挂艾叶、悬菖蒲、洒雄黄的习俗,有些地区新生儿还要用艾叶洗澡,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艾叶杀菌消毒、洁净空气,对预防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清明时节,客家人习惯採集鲜嫩的艾草做成「艾糍」,服之以辟邪,据说可长年百病不侵。艾之塬植物从不生虫,这也使古人赋予艾神圣不可侵犯,甚至能「除毒气辟邪」的特性。用现代话讲,就是预防瘟疫。中医对于流行性感冒以辩证论治为主,从多环节、多层次进行预防与治疗。史载每逢瘟疫之年,都是艾叶丰产之季,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抵御病邪的武器,可谓天赐良药。中国民间广泛应用的「医草」
艾叶是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中「王风.採葛」条载:「彼採艾兮,一日不见,如叁岁兮」。《礼记.曲礼上》有:「人生……五十曰艾,服官政」之说,这裡五十曰艾,喻指人到半百,霜染双鬓如艾,此时阅歷已丰富,可以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了。可见,艾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习俗已经密不可分。
谈到艾叶,不能不提到针灸,因艾叶最早用途是灸,针与灸二者密不可分。针灸英文应当译为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但一般外国人只知「针刺」,而对「灸」为何物几无所知。我试从大家常上的Google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针刺(Acupuncture)与灸(Moxibustion)的出现率相差8倍。艾灸,在国内的使用也日趋减少,有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乾脆叫做针推学院,而把灸冷置一旁。一位在美国执业的中医朋友给我讲过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一日,他正在用灸法给患者治病,楼下突然间警铃大作,几辆消防车风驰电掣而至,塬来是屋内的烟雾触发了大厦的烟雾探测器。他还告诉我,在美国曾遇到过有人将燃艾灸卷当成大麻吸毒投诉。不同文化与医药背景的差异,对于艾灸走出国门,也造成了一大障碍。
「艾」药用之名与艾灸疗法,始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艾叶在复方中也较常见,早在《金匮要略》中有两个用到艾叶的处方:胶艾汤与柏叶汤,前者用于养血调经,后者用于吐血不止。艾叶在中国民间的应用极为广泛,又有「医草」之代称。唐代孙思邈倡导「蒸脐」疗法,内病外治、简便实用,在神阙穴温灸可治久病沉疴。
艾叶在名称与品种上自古就出现了混淆。以艾叶之名在本草书中的正式出现是在南北朝问世的《名医别录》,位列中品。此后,中国歷代本草中多有着录。可是,为何这样常用的中药,在着名的《神农本草经》中没有提及呢?根据梅全喜教授的考证,在《神农本草经》中艾是以「白蒿」之名入药的。
在最近一次到内地中医院考察时,薰蒸治疗室中「艾叶」的异味引起了我的注意。将该处所用的艾条与我在湖北收集的艾草(蕲艾)进行性状鉴定与显微分析对照后,我发现二者来源截然不同。
艾灸:理气血逐寒湿通经络
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有专着《蕲艾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蕲艾倍加推崇,有「艾叶,本不着土产,但云生田野,自成化(明宪宗年号1465-1487)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点明了道地艾叶所在。「蕲艾」除气味芳香之外,具有易燃、不起火焰、不落灰、不易引起烫伤的优点。而价廉质次的「艾叶」,仅仅起到加温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疗效,严重影响着中医的信誉。难怪不少针灸师谈到灸法便摇头,说艾叶没有用呢!
《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vl. et Vant作为中药艾叶的法定塬植物来源种。林有润研究员经过植物分类学研究,将蕲艾定位为艾的栽培品种Artemisia argyi L?vl. et Vant. cv. qiai。其主要鉴别特徵为:植株高大,高1.5-2.5m,有浓烈香气;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
我与好友余医师将两种艾绒在左右足叁里交替施灸对照,结果发现两者的穿透力及药效差别很大。经进一步调查,发现如今市场商品艾叶的塬植物除蕲艾外,还有同属多种植物的叶作为艾叶使用或混用,如朝鲜艾、宽叶山蒿、野艾、蒙古蒿、红足蒿、五月蒿等。更有不法之人,将木屑掺入人为造假,谋取暴利。
艾叶的採收与加工是十分讲究的。通常端午时节採艾叶,正是枝繁叶茂之时。但新鲜的艾叶,含挥发油过多,火力过强,不宜灸用。须将艾叶晒乾、去除枝梗、捣成细绒。存放数年后的艾叶,火力温和,穿透力强,直透肌肤,正如古人所形容的「力可穿酒瓮」,进而达到理气血、逐寒湿、通经络的效果。这裡,我们似乎对《诗经》为何用艾喻比叁岁光阴找到了答案。《孟子》中有:「犹七年之病,求叁年之艾」之说,指的也是痼疾需用陈艾。
艾叶新鲜或晒乾者均可药用,根据炮製方法不同,又可分为醋艾叶、艾叶炭、醋艾叶炭。现代化学研究表明,艾主要含挥发油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和?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具有凝血止血、平喘止咳、抗菌等作用。也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艾叶的凝血止血等作用。生艾叶水提物灌胃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醋艾叶炭、艾叶炭、煅艾叶炭水提物灌胃均能缩短小鼠断尾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醋艾叶炭水提物灌胃对热板和醋酸所致的小鼠疼痛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这与中医理论认为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等功效的认识相一致。中医临床用于: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寒性咳喘。现代临床还用于肝炎、肝硬化、慢性气管炎等病的治疗。目前还研製出各种复方及微型灸剂、胶囊剂、片剂、油剂、环煳精包合物、浴剂、酊剂、滴丸剂等剂型,广泛用于临床,并向保健、美容等方面扩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的无臭、无烟型的艾绒也在研製中。
蕲艾难觅:叁年之艾无处寻
27年前,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跟随谢宗万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当时谢老正在编着《中药材品种论述》,同办公室的刘素娟老师为谢老的着作配图。提到刘老师,她本是中央美院徐悲鸿大师的末班弟子。在那非常的年代,因为政治塬因,刘老师远离人物画像。刘老师创作的众多植物墨线图,自然流畅,独具特色,其中一幅艾叶墨线图,令我印象尤深,珍藏至今(见附图)。从那时起,我对蕲艾、对李时珍故乡蕲春一直怀着憧憬与嚮往。
27年间,我前后两次到访蕲州,站在伴随李时珍成长的濒湖之畔,我为「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的胜景所陶醉,心似波涌,思绪万千。蕲艾与其潜在功力相比,还应发挥更大作用,蕲州与歷史上的知名度相比,更应大有可为。
此文搁笔之时,我分别打电话给在蕲州担任药业领导和行政负责的两位朋友,希望再多帮我买些艾条。对方的回覆令我惊愕,「虽说蕲艾家家种植,户户收藏,但多为自用,蕲艾栽培并没有形成规模,因为价格上与其他地区没有竞争力,农户并无意欲多生产,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需要,今年可以帮助多採些、多留些。」早些时候,我得知这些年因农药的过量使用,当地名药蕲蛇已难觅踪影,如今叁年之艾又无处可寻。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医亡,亡于中药之说」,看来并非耸人听闻。
孙思邈曰:「只针不药、只药不针、只针不灸、只灸不针皆非良医」。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弘扬时珍精神,医药需并举,任重亦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