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引起大流行,属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规定要进行强制管理。对这种传染病必须做到早发现病人,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才能及时阻止疾病的传染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一、 医务人员接诊鼠疫病人:
医生接诊发热伴有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时,要考虑是否为鼠疫的可能,要特别注意询问是否为鼠疫疫区居住或10日内是否进入过疫区或接触过鼠类(包括野鼠、家鼠、旱獭等),当地有无鼠疫流行,有无较多死鼠,有无与鼠疫病人接触史。到过疫区的急性淋巴结炎患者应怀疑本病。
1.重视询问流行病学史,早发现病人
鼠疫有较严格的疫源地,野鼠类和其他野生啮齿类动物为鼠疫杆菌的主要宿主,以黄鼠属和旱獭属为最重要,因为这些动物感染后可以越冬至翌春发病,引起鼠间鼠疫流行。我国松辽平原主要是黄鼠通过鼠蚤在黄鼠中流行,然后通过鼠蚤感染家鼠,在家鼠中流行。家鼠病死后鼠蚤离开鼠体可感染人。青藏高原主要是通过蚤类在旱獭中流行,人在猎取旱獭或剥皮、食肉时受到感染。 医务人员熟悉鼠疫传播的基本知识,了解鼠疫流行动态,才能做到早发现鼠疫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