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机选取了20种药品,用了一年时间调查后却发现,在一些地方药品集中采购的中标价比实际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二十倍。其中,出厂价只有6毛钱每支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它的中标价却达到11元每支,医院零售价竟达到12.65元每支,从出厂价到医院零售价,中间利润超过2000%。
为什么药品利润竟然会高达2000%?为什么有关部门连续28次实施药物降价,患者仍然感觉不到药品“不贵”?
其实,从相关媒体的报道中已经揭开了“疯狂药价”的面纱,即流通环节产生了“梗阻”。据调查披露,医药公司卖给医药代表的价格和医院采购价之间的价差,即行业内部所称“返费”。北京医药公司以每支4块钱价格,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卖给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再以中标价11块钱卖给医院,中间差价7块钱。这个中间差价就是“返费”或“回扣”。
这种公开的“潜规则”其实并不神秘,但是,为什么依然让其在本来最该阳光透明的药品招投标中公然存在?不少人把这归咎于药品招投标制度的定价机制。新医改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初衷是为遏制药价虚高。但是,现实告诉人们,药品招投标政策已经被某些利益团体架空,他们利用政策,在中标价制定、药品批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中“注入”了“潜规则”,使药品招投标政策达不到降低药价的政策初衷,反而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新黑手。
是药品招投标机制有问题吗?许多人怀疑。其实,关键因素是监管不到“潜规则”。试想,一群与药品价格利益相关的人员在用繁琐的程序招投标,自然结果就是离谱的中标价,现代市场经济规则被颠覆,就自然产生了天方夜谭式的“疯狂药价”。
或许有人说,必须要改变当前的药品招投标监管体制,才能杜绝“疯狂药价”。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是,如果“潜规则”不除,即便换了一拨人来监管药品招投标,行吗?从许多行业出现问题都归咎于监管,而最终无果而终来看,都似乎达不到目的。
难道这种“疯狂药价”就没有“药”可以医治吗?其实不然,包括我国经济中许多流通环节出现的“梗阻”现象,其实,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即中间环节太多。高速公路收费如是,煤炭运输如是,药品流通更如是。
那么,从解决这些“梗阻”的路径看,真正有效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即将流通中的所有中间环节压缩,不让“寻租”的大门打开,才能解决好这个“梗阻”,物畅其流。
从“疯狂药价”的路线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药厂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其实并没得到多少利益,试想,如果让药厂的药品直接能够在医院的药房销售,至少,给“潜规则”所留的空间就很小了,而消费者自然就是受益最多的人了。
从这个角度考量,我们的许多改革,其实要改的最主要是减少各种不必要的环节,缩减其中的程序,而不是增加各种监管层次。因为,每当增加一道管理方面的环节和程序,必然要产生成本,而加大的成本最终要体现在消费的最后环节上。
因此,抑制“疯狂药价”及其许多行业流通环节的“梗阻”,其改革的路径只有从大刀阔斧地砍掉中间环节和程序上入手,否则,其“梗阻”不但不会消除,还会出现“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