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至於丁腫, 若不預識, 令人死不逮辰, 若著訖乃欲求方o 其人巳入木矣, 所以養生之士, 須早識此方, 凡是瘡痍無所逃矣, 凡療丁腫, 皆刺中心至痛, 又刺肆邊拾餘下令血出, 去血傅藥, 藥氣得入針孔中佳, 若不達瘡裏, 療不得力o 又其腫好著口中頰邊舌上, 看之赤黑如珠子, 磣痛應心是也, 是秋冬寒毒久結皮中? 變作此疾, 不即療之, 日夜根長, 流入諸?數道, 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動搖, 若不慎口味房室, 死不旋踵, 經伍陸日不差, 眼中見火光, 心神惛口乾心煩即死也 壹曰麻子丁, 其狀肉上起頭, 大如黍米, 色稍黑肆邊微赤多癢, 忌食麻子及衣布并入麻田中行o 二曰石丁, 其狀皮肉相連, 色烏黑如黑豆甚硬, 刺之不入, 肉內陰陰微疼, 忌瓦礫塼石之屬o 三曰雄丁, 其狀皰頭黑黶, 四畔仰蒼皰漿起, 有水出色黃, 大如錢孔形高, 忌房? 四曰雌丁, 其狀瘡頭稍黃, 向裏黶亦似灸瘡, 四畔皰漿起, 心凹色赤, 大如錢孔? 忌房事o 五曰火丁, 其狀如湯火燒灼, 瘡頭黑黶, 四邊有皰漿又如赤粟米, 忌火灸爍o 六曰爛丁, 其狀色稍黑有白斑, 瘡中潰潰有膿水流出, 瘡形大小如匙面, 忌沸熱食爛臭物o 七曰三十六丁, 其狀頭黑浮起, 形如黑豆, 四畔起大赤色, 今日生一, 明日生二? 至三日生三乃至十, 若滿三十六, 藥所不能治, 如未滿三十六者可治, 俗名黑皰, 忌嗔怒畜積愁恨o 八曰蛇眼丁, 其狀瘡頭黑皮上浮, 生形如小豆, 狀似蛇眼, 大體硬, 忌惡眼人看? 并嫉妒人見及毒藥o 九曰鹽膚丁, 其狀大如匙面, 四邊皆赤, 有黑粟粒起, 忌鹹食o 十曰水洗丁, 其狀大如錢形或如錢孔大, 瘡頭白裏黑黶, 汁出中硬, 忌飲漿水水洗渡河o 十一曰刀鎌丁, 其狀瘡闊狹如薤葉大, 長一寸, 左側肉黑如燒爍, 忌刺及刀鎌切割鐵刃所傷, 可以藥治o 十二曰浮漚丁, 其狀瘡體曲圓少許不合, 長而狹如薤葉大, 內黃外黑, 黑處刺不痛 內黃處刺之則痛o 十三曰牛拘丁, 其狀肉皰起掐不破o 右十三種瘡, 初起必先癢後痛, 先寒後熱, 熱定則寒, 多四肢沈重, 頭痛心驚眼? 若大重者則嘔逆, 嘔逆者難治, 其麻子丁一種始末惟癢, 所錄忌者不得犯觸, 犯觸者即難療, 其浮漚丁牛拘丁兩種, 無所禁忌, 縱不療亦不能殺人, 其狀寒熱與諸丁同, 皆以此方療之, 萬不失一, 欲知犯觸, 但脊強瘡痛極甚, 不可忍者, 是犯之狀也o 治十三種丁方, 用枸杞, 其藥有四名, 春名天精, 夏名枸杞, 秋名卻老, 冬名地 春三月上建日採葉, 夏三月上建日採枝, 秋三月上建日採子, 冬三月上建日採根, 凡四時初逢建日, 取枝葉子根等四味並暴乾, 若得五月五日午時合和大良, 如不得依法採者, 但得一種亦得, 用緋繒一片以裹藥, 取匝為限, 亂髮雞子大, 牛黃梧子大, 反鉤棘針二十七枚末, 赤小豆七粒末, 先於緋上薄布亂髮, 以牛黃末等布髮上, 即卷緋繒作團, 以髮作繩十字縛之, 熨斗中急火熬之令沸, 沸定後自乾, 即刮取擣作末, 絹篩以一方寸匕, 取枸杞四味合擣, 絹篩取二匕, 和合前一匕共為三匕令相得o 又分為二分, 早朝空腹酒服一分, 日三o 治凡是丁腫皆用之, 此名齊州榮姥方, 白薑石 (一斤軟黃者) 、牡蠣 (九兩爛者) 、 枸杞根皮 (二兩) 、鍾乳 (二兩) 、白石英 (一兩) 、桔梗 (一兩半) o 右六味各擣, 絹篩之, 合和令調, 先取伏龍肝九升末之, 以清酒一斗二升攪令渾渾然, 澄取清二升和藥捻作餅子, 大六分厚二分, 其濁滓仍置盆中, 布餅子於籠上, 以一張紙藉盆上o 以泥酒氣蒸之, 仍數攪令氣散發, 經半日, 藥餅子乾, 乃內瓦坩中, 一重紙一重藥遍布, 勿令相著, 密以泥封三七日, 乾以紙袋貯之, 乾處舉之, 用法以針刺瘡中心深至瘡根, 并刺四畔令血出, 以刀刮取藥如大豆許內瘡上, 若病重困日夜三四度著, 其輕者一二度著, 重者二日根始爛出, 輕者半日一日爛出? 當看瘡浮起, 是根出之候, 若根出已爛者, 勿停藥仍著之, 藥甚安穩, 令生肌易? 其病在口咽及?腹中者, 必外有腫異相也, 寒熱不快疑是此病, 即以飲或清水和藥如二杏人許服之, 日夜三四服, 自然消爛或以物剔吐根出即差, 若根不出亦差, 當看精神自覺醒悟, 合藥以五月o 五日為上時, 七月七日次, 九月九日, 臘月臘日並可合, 若急須藥佗日亦得, 要不及良日也, 合藥時須清淨燒香, 不得觸穢, 孝子, 不具足人, 產婦六畜雞犬等見之, 凡有此病, 忌房室豬雞魚牛生韭蒜?芸薹胡荽酒醋麵葵等, 若犯諸忌而發動者, 取枸杞根湯和藥服並如後方, 其二方本是一家, 智者評論以後最是真本o 趙嬈方, 薑石 (二十五兩) 、牡蠣 (十兩崔氏七兩) 、枸杞根皮 (四兩) 、 茯苓 (三兩) o 右四味各擣篩, 合和, 先取新枸杞根合皮切六升, 水一斗半, 煎取五升去滓, 內狗屎 (崔氏云尿) o 二升攪令調, 澄取清和前藥熟擣, 捻作餅子陰乾, 病者以兩刃針當頭直刺瘡, 痛徹拔出針, 刮取藥末塞瘡孔中, 拔針出即內藥, 勿令歇氣, 并遍封瘡, 頭上即脹起, 針挑根出, 重者半日已上即出, 或以消爛o 挑根不出亦自差, 勿憂之, 其病在內者, 外當有腫相應, 並怕惡寒發熱, 疑有瘡? 以水半盞, 刮取藥如桐子大五枚和服之, 日夜三度服, 即自消也, 若頭根出, 服經一日, 以雞羽剔吐, 即隨吐根出, 若不出根亦自消爛, 在外者亦日夜三度傅藥 根出後常傅勿住, 即生肉易差, 若犯諸忌而發動者, 取枸杞根合皮骨切三升o 以水五升, 煎取二升去滓, 研藥末一錢匕, 和枸杞汁一盞服之, 日二三服, 并單飲枸杞汁兩盞彌佳, 又以枸杞汁攪白狗屎取汁服之更良, 合訖即用, 不必待乾? 所言白狗屎, 是狗食骨其屎色如石灰, 直言狗白屎也, 如預造, 取五月五日, 七月七日, 九月九日, 臘月臘日造者尤良, 神驗, 或有人忽患喉中痛, 乍寒乍熱? 即是其病, 當急以此藥療之, 無故而痛, 惡寒發熱者, 亦是此病, 但依前服之立? 前後二方, 同是一法, 用一同, 亦主癰疽甚效o 治丁腫病, 忌見麻勃, 見之即死者方, 胡麻、燭燼、針沙 (各等分) o 右三味末之, 以醋和傅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 又方o 針刺四邊及中心, 塗雄黃末, 立可愈神驗o (一云塗黃土)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 又方o 馬齒菜 (二分) 、, 石灰 (三分) o 右二味擣以雞子白和傅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 又方o 鼠新坌土和小兒尿傅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5 又方o 鐵衣末和人乳汁傅之立可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6 又方o 以小豆花為末傅之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7 又方o 以人屎尖傅之立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8 又方o 以四神丹一枚, 當頭上安, 經宿即根出矣o (方在第十二卷中) o 治一切丁腫方, 蒼耳根莖苗子, 但取一色燒為灰, 醋泔淀和泥塗上, 乾即易之, 不過十度o 即拔根出, 神良, 余以正觀四年, 忽口角上生丁腫, 造甘子振母為帖藥, 經十日不差, 余以此藥塗之得愈, 已後常作此藥以救人, 無有不差者, 故特論之以傳後嗣也, 丁腫方殆有千首, 皆不及此方, 齊州榮姥方亦不勝此物造次易得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9 又方o 取鐵漿每飲一升立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0 又方o 麵和臘月豬脂封上立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1 又方o 蒺藜子一升燒為灰, 釀醋和封上, 經宿便差, 或針破頭封上更佳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2 又方o 皂莢子取人作末傅之, 五日內差o 正觀初衢州徐使君, 訪得治丁腫人王山韓光方, 艾蒿一擔燒作灰, 於竹筒中淋取汁? 以一二合和石灰如麵漿, 以針刺瘡中至痛, 即點之, 點三遍, 其根自拔, 亦大神? 正觀中治得三十餘人差, 故錄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3 魚臍丁瘡, 似新火針瘡, 四邊赤中央黑色, 可針刺之, 若不大痛即殺人o 治之方o 以臘月魚頭灰和髮灰等分, 以雞溏屎和傅上, 此瘡見之甚可而能殺人o (外臺不用髮灰以雞子清和塗)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4 又方o 以寒食錫傳之良, 又硬者燒灰塗帖即差o 治魚臍瘡, 其頭白似腫, 痛不可忍者方, 先以針刺瘡上四畔作孔, 擣白苣取汁, 滴著瘡孔內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5 又方o 傅水獺屎大良o 治赤根丁方, 熬白粉令黑, 蜜和傅之良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6 又方o 以新坌鼠壤水和塗之, 熱則易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7 又方o 擣馬牙齒末, 臘月豬脂和傅之, 拔根出, 亦燒灰用o 犯丁瘡方, 蕪菁根, 鐵生衣o 右二味各等分和擣, 以大針刺作孔, 復削蕪菁根如針大, 以前鐵生衣塗上刺孔中, 又塗所擣者封上, 仍以方寸匕, 緋帛塗帖上, 有膿出易之, 須臾拔根出立差, 忌油膩生冷醋滑五辛陳臭粘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8 又方o 刺瘡頭及四畔令汁極出, 擣生粟黃傅上, 以麵圍之勿令黃出, 從旦至午根拔出矣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19 又方o 以麵圍瘡如前法, 以針亂刺瘡, 銅器煮醋令沸, 瀉著麵圍中, 令容一盞, 冷則易? 三度即拔根出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0 又方o 取蛇蛻皮如雞子大, 以水四升煮三四沸去滓, 頓服立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1 又方o 燒蛇蛻皮灰, 以雞子清和塗之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2 又方o 取蒼耳苗擣, 取汁一二升飲之, 滓傅上立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3 又方o 生地黃汁煎如膠, 作餅子帖之, 日四五度o 食惡肉散方, 流黃、馬齒礬、漆頭?茹、丹妙麝香、雄黃、白礬 (各二分) o 右八味治下篩, 以粉之, 吮食惡肉, (千金翼薄帖篇無白礬雌黃有藜蘆云亦膏和傅之, 又處療癰疽篇無丹砂, 廣濟方療癰腫膿潰瘡中有紫肉破不消以此散充頭內蝕之)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4 又方o ?茹、礬石、雄黃、流黃 (各二分) o 右四味治下篩, 內瘡中, 惡肉盡即止, 不得過好肉也o 治癰疽發背壞後生肉膏方, 生地黃 (一斤) 、辛夷 (二兩) 、獨活、當歸、大黃、 黃耆、芎藭、白芷、芍藥、黃芩、續斷 (各一兩) 、薤白 (五兩) o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臘月豬脂四升煎, 取白芷黃下之去滓, 傅之立差o 生肉膏, 治癰疽發背, 潰後令生肉方, 甘草、當歸、白芷、蓯蓉、蜀椒、 細辛 (各二兩) 、烏喙 (六分生用) 、蛇銜 (一兩) 、薤白 (二十莖) 、 乾地黃 (三兩) o 右十味 〔口父〕咀, 以醋半升漬一宿, 豬膏二斤煎, 令沸, 三上三下, 膏成 ? 蛇銜生肉膏, 主癰疽金瘡敗壞方, 蛇銜、當歸 (各六分) o 乾地黃 (三兩) 、黃連、黃耆、黃芩、大黃、續斷、蜀椒、芍藥、白及、芎藭、 莽草、白芷、附子、甘草、細辛 (各一兩) 、薤白 (一把) o 右十八味 〔口父〕咀, 酢漬再宿, 臘月豬脂七升煎, 三上三下, 酢盡下之, 去滓 日三夜一o (崔氏有大戟獨活各一兩無地黃黃連黃耆續斷白及芎藭白芷甘草) o 五香湯, 主熱毒氣卒腫痛結作核, 或似癰癤而非, 使人頭痛寒熱氣急者, 數日不除殺人方, 青木香、藿香、沈香、丁香、薰陸香 (各一兩) 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分三服, 不差更服之, 并以滓薄腫上o (千金翼以麝香代藿香) o 漏蘆湯方, 漏蘆、白及、黃芩、麻黃、白薇、枳實、升麻、芍藥、甘草 (各二兩) 、 , 大黃 (二兩) o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分三服, 快下之, 無藥處單用大黃下之? (肘後云治癰疽丹軫毒腫惡肉, 千金翼旡白薇o 劉涓旡子芍藥有連翹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軫毒腫及眼赤痛生瘴?若熱盛者可加 芒消二兩, 經心錄旡白薇有知毌犀角芒消各二兩, 此方與小兒篇方相重分兩服法異o 丹參膏方, 丹參、蒴藋、莽草、蜀椒、躑躅 (各二兩) 、秦艽、獨活、白及、牛膝、 菊花、烏頭、防巳 (各一兩) o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醋二升浸一宿, 夏半日, 如急要便煎之豬脂四升煎令醋氣 慢火煎之, 去滓, 用傅患上, 日五六度o (肘後用防風不用防巳治惡肉惡核瘰?風結諸腫云此膏亦可服) o 治氣痛小竹瀝湯方, 淡竹瀝 (一升) 、射干、杏人、獨活、枳實、白朮、防巳、 防風、秦艽、芍藥、甘草、茵芋、茯苓、黃芩、麻黃各二兩o 右十五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半下瀝, 煮取三升分四服o 白薇散方, 白薇、防風、射干、白朮 (各六分) 、當歸、防巳、青木香、天門冬、 烏頭、枳實、獨活、山茱萸、萎蕤 (各四分) 、麻黃 (五分) 、柴胡、 白芷 (各三分) 、莽草、蜀椒 (各一分) 、秦艽 (五分) o 右十九味治下篩, 以漿水服方寸匕, 日三, 加至二匕o 治氣腫痛疾藜散方, 疾蔾子一升熬, 令黃, 為末, 以麻油和之如泥, 炒令焦黑以傅故熟布上, 如腫大小, 勿開孔帖之, 無蒺蔾用小豆末和雞子如前, 乾易之甚妙o 治赤色腫有尖頭者, 蔾蘆膏方, 藜蘆 (二分) 、黃連、礬石、雄黃、松脂、 黃芩 (各八分) o 右六味末之, 豬脂二升二合煎令烊, 調和以傅上瘑癬頭瘡極效, 又治淺瘡經年抓搔成癢孔者o 瞿麥散, 治癰排膿止痛利小便方, 瞿麥 (一兩) 、芍藥、桂心、赤小豆 (酒浸熬) 、 芎藭、黃耆、當歸、白斂、麥門冬 (各二兩) o 右九味治下篩, 先食酒下方寸匕, 日三o (千金翼用細辛、薏苡人、白芷、 不用桂心、麥門冬、白歛治諸癰潰及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不可忍者o 薏苡人散, 治癰腫令自潰長肉方, 薏苡人、桂心、白斂、當歸、蓯蓉、 乾薑 (各二兩) o 右六味治下篩, 先食溫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再o 癰疽潰後膿太多, 虛熱, 黃耆茯苓湯方, 黃耆、麥門冬 (各三兩) 、芎藭、茯苓、 桂心 (各二兩) 、生薑 (四兩) 、五子 (四合) 、大棗 (二十枚) 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半, 煮取四升分六服o (千金翼有遠志、當歸、人參? 甘草六兩) o 內消散, 治凡是癰疽皆宜服此方, 赤小豆 (一升醋浸熬) 、人參、甘草、瞿麥、 當歸、豬苓、黃芩 (各二兩) 、白斂、黃耆、薏苡人 (各三兩) 、防風 (一兩) 、 升麻 (四兩) o 右十二味治下篩, 以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一, 長服取差o 治癰疽膿血內漏, 諸漏壞敗, 男發背, 女乳房及五痔?皮散方, ?皮 (一具) 、 蜂房 (一具) 、地榆、附子、桂心、當歸、續斷 (各五分) 、乾薑、蜀椒、 ?本 (各四分) 、厚朴 (六分) o 右十一味治下篩, 空腹以酒服方寸匕, 日三取差, 加斑貓七枚益良o 凡患腫皆因宿熱所致須服冷藥, 差後有患冷利不止者方, 赤石脂、人參、龍骨、 甘草、乾薑 (各二兩) 、附子 (一枚)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十分三服, 每服八合o 梔子湯, 主表裏俱熱, 三焦不實, 身體生瘡及發癰癤, 大小便不利方, 梔子人 (二七枚) o 芒消 (二兩) 、黃芩、甘草、知母 (各三兩) 、大黃 (四兩) o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減半,下大黃,取一升八合,去滓,內芒消?五利湯,主年四十已還強壯, 常大患熱, 發癰疽無定處, 大小便不通方, 大黃 (三兩) 、梔子人(五兩) 、升麻、黃芩 (各二兩) 、芒消 (一兩) 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四合, 去滓, 下芒消, 分四服, 快利? (劉涓子名大黃湯) o 乾地黃芩丸, 壯熱人長將服之, 終身不患癰疽, 令人肥悅耐勞苦方, 乾地黃 (五兩) 、芍藥、甘草心、黃耆、黃芩、遠志 (各二兩) 、石斛、當歸、 大黃 (各三兩) 、人參、巴戟天、栝樓根 (各一兩) 、蓯蓉、天門冬 (各四兩) o 右十五味末之蜜丸, 酒服如梧子大十丸, 日三, 加至二十丸, 乾地黃丸,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