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主虛熱消瘡癤方o 乾地黃 (四兩) 、大黃 (六分) 、芍藥、茯芩、王不留行、甘草、遠志、麥門冬、 人參、升麻、黃芩 (各三兩) 、桂心 (六兩) o 右十二味末之蜜和, 酒服如梧子十丸, 日三, 加至二十丸, 長服令人肥健, 一方有枳實三兩o (外臺無甘草、遠志、麥門冬、人參、升麻、黃芩) o 乾地黃丸, 主虛勞客熱, 數發癰腫瘡癤經年不除方, 乾地黃 (四兩) 、 天門冬 (五兩) 、黃耆、黃苓、大黃、黃連、澤瀉、細辛 (各三兩) 、甘草、桂心、 芍藥、茯苓、乾漆 (各二兩) 、人參 (一兩) o 右十四味末之蜜丸, 酒服如梧子大十丸, 日三夜一, 加至二十丸, 久服延年, 終身不發癰疽, 凡方中用大黃, 薄切, 五升米下蒸熟, 暴乾用之, 熱多倍大黃o (要籍喻義無澤瀉) o 地黃煎, 補虛除熱, 散乳石去癰癤痔疾, 悉宜服之方, 生地黃隨多少, 三擣三壓? 取汁令盡, 銅器中, 湯上煮, 勿蓋令泄氣, 得減半, 出之, 布絞去?碎結濁滓穢 更煎之令如餳, 酒服如彈丸許, 日三, 勿加之, 百日癰疽永不發o 枸杞煎, 主虛勞, 輕身益氣, 令人有力, 一切癰疽永不發方, 枸杞三十斤剉, 葉生至未落可用莖葉, 落至未生可用根, 以水一石, 煮取五斗去滓淀, 將滓更入釜與水依前, 煮取五斗, 并前為一斛, 澄之去淀, 釜中煎之, 取二斗許? 更入小銅鍋子煎, 令連連如餳去, 或器盛, 重湯煮更好, 每日早朝服一合半, 日? 初服一合, 漸漸加之o 主風濕體痛, 不能飲食, 兼癰疽後補虛贏方, 薔薇根、枸杞根 (各一百斤) o 生地黃、食蜜 (各十斤)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煮二根令味濃, 取二斛去淀, 內地黃煮令爛, 絞去滓o 微火煎令如粥, 內蜜耗令相得, 每食後服如彈丸許o 搨腫方, 大黃、黃芩、白斂、芒消 (各三分) o 右四味咀,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汁, 故帛四重內汁中, 以搨腫上, 乾即易之, 無度數, 晝夜為之o 治癰疽始作, 腫赤焮熱長甚速方, 青木香、犀角、大黃、升麻、黃苓、梔子人、 黃連、甘草、芒消、射干、黃蘗、紫檀香、羚羊角、白斂 (各二分) 、 地黃汁 (五合) 、麝香 (二分研入) o 右十六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小冷, 故帛兩重內湯中, 搨腫上, 乾日夜數百度o 治頸項及?背有大腫赤發, 即封令不成膿方, 生乾地黃 (半斤) 、香豉 (半斤) 、 朴消 (五兩) o 右三味合擣, 令地黃爛熟, 傅腫上, 厚二分, 日三四易, 至差止, 此兼治一切腫 治癰腫痛煩悶方, 生楸葉十重帖之, 以帛包令緩急得所, 日二易, 止痛兼消腫, 蝕膿甚良, 勝於眾物, 如冬月先收乾者, 用時鹽潤之, 亦可薄削楸皮用之o 治癰始覺腫令消方, 大黃、通草、葶藶、莽草 (各等分) o 右四味為末, 以水和傅上, 乾則易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6 又方o 以莨菪末, 三指撮, 水和服之, 日三神良o 治癰方, 芫花為末, 膠和如粥傅之o 治癰疽發腹背陰匿處, 通身有數十癰者方, 取乾牛糞燒灰下篩, 以雞子白塗之, 乾復易o 若已結膿, 使聚長者方, 栝樓根末之, 苦酒和傅上, 燥復易, 赤小豆亦佳o 治大人小兒癰腫方, 生豬腦傅紙上帖之, 乾則易, 日三四度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7 又方o 芥子末湯傅紙上帖之, (千金翼以豬膽和塗之)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8 又方o 白薑石末蒜和擣傅上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29 又方o 馬鞭草擣傅上即頭出o 大人小兒癰腫, 灸兩足大拇指奇中立差, 仍隨病左o 右o 治癤子方, 凡癤無頭者, 吞葵子一枚, 不得多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0 又方o 燒葛蔓灰封上自消, 牛糞灰封之亦佳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1 又方o 鼠粘根葉帖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2 又方o 水和雀屎傅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3 又方o 生椒末、釜下土o 右二味等分, 醋和塗之, (千金翼有麴末為三味)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4 又方o 狗頭骨芸臺子o 右二味等分末之, 醋和傅上o 治癰有膿令潰方, 雞羽三七枚燒末, 服之即潰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5 又方o 人乳和麵傅上, 比曉膿血出並盡, 不用近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6 又方o 箔經繩燒末, 臘月豬脂和傅下畔, 即潰, 不須針灸o 治癰腫發背初作, 及經十日已上, 腫赤焮熱毒氣盛, 日夜疼痛, 百藥不效方, 毈雞子 (一枚) 、新出狗屎 (如雞子大) o 右二味攪調和, 微火熬令稀稠得所, 捻作餅子, 可腫頭堅處帖之, 以紙帖上, 以帛抹之, 時時看之, 覺餅子熱即易, 勿令轉動及歇氣, 經一宿定, 如多日患者? 三日帖之, 一日一易差止, 此方穢惡不可施之貴勝, 然其愈疾一切諸方皆不可及, 自外諸方還復備員設儀注而已, 覺者當曉斯方, 亦備諸急爾o 烏麻膏, 主諸漏惡瘡, 一十三般丁腫, 五色遊腫, 癰癤毒熱, 狐刺蛇毒, 狂犬蟲狼六畜所傷不可識者, 二十年漏金瘡, 中風皆以此膏帖之, 惡膿盡即差, 止痛生肌, 一帖不換藥, 惟一日一度拭去膏上膿再帖之, 以至差乃止方, 生烏麻油 (一斤) 、黃丹 (四兩) 、蠟 (四分皆大兩大升) o 右三味以臘日前一日從午, 內油銅器中微火煎之, 至明旦看油減一分, 下黃丹消盡? 下蠟令沫消, 藥成, 至午時下之, 惟男子合之, 小兒女人六畜不得見之o 治諸腫紫葛帖方, 紫葛 (十分) 、大黃 (五分) 、白斂、玄參、黃芩、黃連、升麻、 榆白皮、由跋 (各三分) 、赤小豆 (一合) 、青木香 (一分) o 右十一味治下篩, 以生地黃汁和如泥, 傅腫上, 乾易之, 無地黃汁與米醋和之o 又帖膏方, 松脂 (一斤) 、大黃 (一兩) 、豬脂 (半斤) 、細辛、防風、黃芩、 芎藭、白歛、當歸、白芷、芍藥、莽草、黃蘗、黃連 (各半兩) 、白蠟 (四兩) o 右十五味 〔口父〕咀, 先煎脂蠟令烊, 乃內諸藥, 三上三下, 絞以綿及布, 以著 取少許火灸之, 油紙上傅之, 貼瘡上, (千金翼有黃耆一兩) o 青龍五生膏, 治癰疽痔漏惡瘡膿血出皆以導之方, 生梧桐白皮、生龍膽、生桑白皮、 生青竹筎、生柏白皮 (各五兩) 、蜂房、?皮、蛇蛻皮 (各一具) 、雄黃、 雌黃 (各一兩) 、蜀椒、附子、芎藭 (各五分) o 右十三味 〔口父〕咀, 以三年苦酒二斗浸藥一宿, 於炭火上灸乾擣, 下細篩, 以豬脂二升半於微火上煎, 攪令相得如飴, 著新未中水白瓷器中盛, 稍稍隨病深淺傅之, 并以清酒服如棗核, 日一o 治癰疽痔漏惡瘡, 婦人妒乳漆瘡方, 野葛、芍藥、薤白、當歸、通草 (各二分) o 附子 (一分) o 右六分 〔口父〕咀, 醋浸半日, 先煎豬脂八合令煙出, 內亂髮二分令消盡, 下之? 又內松脂八分蠟二分, 更著火上令和, 即內諸藥煎令沸, 三上三下去滓, 故帛傅藥帖腫上, 乾即易之, 如春去附子, 其髮須洗去垢, 不爾令人瘡痛o 治癰腫松脂膏方, 黃芩、當歸、黃耆、黃連、芍藥、大黃、蠟、芎藭 (各一兩) o 右八味 〔口父〕咀, 合松脂一斤半, 豬脂一合半, 微火煎之三上三下, 綿布絞去? 火灸傅紙上, 隨腫大小帖之, 日三易之即差o 治諸色癰腫惡瘡差後有瘢、減瘢膏方, 礬石、安息香 (一作女萎) 、狼毒、烏頭、 羊躑躅、附子、野葛、白芷、烏賊骨、赤石脂、皂莢、乾地黃、天雄、芍藥、芎藭、 大黃、當歸、莽草、石膏、地榆、白朮、續斷、鬼臼、蜀椒、巴豆、 細辛 (各一兩) o 右二十六味擣末, 以成煎豬脂四斤和藥, 以此為準, 煎之三上三下, 以好鹽一大匙下之, 膏成須服者與服之, 須摩者與摩之, 摩之忌近眼, 服之忌?娠人, 若滅瘢者, 以布揩令傷傅之, 鼻中息肉, 取如大豆內鼻中, 如瘀血酒服如棗核大, 痔漏以綿裏如梅子內下部, 若中風摩患上取差, 崩中亦內, 若滅瘢取少許和鷹屎白傅之, 取臘日合之神效, (千金翼有礜石一兩) o 治膿潰後瘡不合方, 燒鼠皮一枚作末, 傅瘡孔中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7 又方o 熟嚼大豆以傅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8 又方o 炒烏麻令黑熟擣以傅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39 又方o 以牛屎傅之, 乾即易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0 又方o 燒破蒲蓆灰, 臘月豬脂和, 內孔中o 治癰久不差方, 馬齒菜擣汁, 煎以傅之o 治癰癤潰後膿不斷, 及諸物刺傷瘡不差方, 石流黃粉 (二分) 、筋一片搥頭碎o 右二味少濕筋, 內流黃中以刺瘡孔, 瘡差為度o 治癰肉中如眼, 諸藥所不效者方, 取附子削令如碁子安腫上, 以唾帖之, 乃灸之, 令附子欲焦, 復唾濕之, 乃重灸之, 如是三度, 令附子熱氣徹內即差, 此法極妙o 治諸瘡著白痂復發方, 大蒜、鼠矢、書墨o 右三味等分為末傅之, 日三o 禁腫法, 凡春初雷始發聲時, 急以兩手指雷聲, 聲止乃止, 後七日勿洗手o 於後有一切腫o 及蠍螫惡注腫瘡, 摩之尋手差o 書腫方, 太乙 (甲一不生) o 未 (乙一不成壬癸死) o 右以丹書閉氣書腫上立差o 治惡毒腫或著陰卵, 或著一邊, 疼痛攣急, 引入小腹不可忍o ) o 一宿殺人方, 取茴香草擣取汁, 飲一升, 日三四服, 滓薄腫上, 冬中根亦可用, 此是外國神方, 從永嘉年末用之, 起死人, 神驗o 治風勞毒腫, 疼痛攣急, 或牽引小腹及腰髀痛方, 桃人一升研如常法, 以酒三升攪和頓服之, 厚衣蓋令汗, 不過三劑o 若從腳腫向上至腹者即殺人, 治之方, 赤小豆一斗, 以水三斗煮令爛, 出豆以汁浸腳至膝每日一度差止, 若已入腹不須浸, 但煮豆食之, 忌鹽菜米麵等, 渴飲汁, 差乃止o 麻子小豆湯, 治毒腫無定處, 或赤色惡寒, 或心腹刺痛煩悶者, 此是毒氣深重方, 麻子、赤小豆 (各五升) 、生商陸 (二升) 、升麻 (四兩) 、附子 (二兩) 、 射干 (三兩)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四斗先煮四味, 取二斗半去滓, 研麻子碎和汁煮一沸 ? 取汁煮豆爛取汁, 每一服五合, 日二夜一, 當利小便為度, 腫退即差, 并食豆o 治一切毒腫, 疼痛不可忍者方, 取蜱麻子擣傅之即差o 治癰有堅如石核者, 復大色不變, 或作石癰練石散方, 麤理黃石 (一斤) 、 鹿角 (八兩燒) 、白斂 (三兩) o 右三味以醋五升, 先燒石令赤內醋中不限數, 醋半止, 摠擣末, 以餘醋和如泥厚傅之, 乾則易, 取消止, 盡更合, 諸漏及瘰?其藥悉皆用之, 仍火針針頭破傅藥, 又單磨鹿角半夏末和傅之, 不如前方佳也o 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方, 生商陸根擣傅之, 乾即易之, 取軟為度, 又治濕漏諸癰癤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1 又方o 蜀桑根白皮陰乾擣末, 烊膠以酒和藥傅腫, 即拔出根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2 又方o 醋和茛菪子末傅頭上, 即拔出根矣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3 又方o 蛇蛻皮帖之, 經宿便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4 又方o 櫟子一枚以醋於青石上磨之, 以塗腫上, 乾更塗, 不過十度即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5 又方o 梁上塵、葵根莖灰 (等分) o 右二味醋和傅之即差o 凡發腫至堅有根者名曰石癰o 治之法當上灸之百壯, 石子當碎出, 如不出, 益壯乃佳o 發皆第三 (論一首方十五首) o 論曰, 凡發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 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 又有生平不服而自發背者, 此是上代有服之者, 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 初如粟米大, 或痛或癢, 仍作赤色, 人皆初不以為事, 日漸長大, 不過十日遂至於死, 其臨困之時, 以闊三寸高一寸, 瘡有數十孔, 以手按之諸孔中皆膿出, 尋時失音, 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有異, 即火急取淨土水和為泥, 捻作餅子, 厚二分闊一寸半, 以麤艾大作炷, 灸泥上帖著瘡上灸之, 一炷一易餅子, 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子即差, 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差, 如錢大可日夜灸之, 不限炷數, 仍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 又法o 諸發背未作大膿, 可以冷水射之, 浸石令冷熨之, 日夜莫住差乃止, 此病忌麵酒五辛等, 亦有當兩肩上發者o 凡服石人皆須勞役, 四體無令自安, 如其不爾者多有發動, 亦不得逐便恣意取煖, 稱已適情, 必須遺欲以取寒凍, 雖當時不寧, 於後在身多有所益, 終無發動之慮耳 凡腫起背胛中, 頭白如黍粟, 四邊相連腫赤黑, 令人悶亂即名發背也, 禁房室酒肉蒜麵, 若不灸治即入內殺人, 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 有人不識, 多作雜腫治者皆死o 治發背及癰腫已潰未潰方, 香豉三升少與水和, 熟擣成強泥可腫作餅子厚三分已上, 有孔勿覆孔上, 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溫, 溫而熱勿令破肉, 如熱痛, 即急易之 患當減, 快得安穩, 一日二度灸之, 如先有瘡孔, 孔中得汁出即差o 治發背背上初欲結腫即服此方, 大黃、升麻、黃芩、甘草 (各三兩) o 梔子 (三七枚) 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取快利便止, 不通更進o 治癰疽發背已潰未潰及諸毒腫方, 栝樓根、榆白皮、胡鷰窠、鼠坌土o 右四味等分末之, 以女人月經衣, 水洗取汁和如泥, 封腫上, 乾易, 潰者四面封? 亦覺即封, 從一日至五日令差o 內補散, 治癰疽發背巳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桂心 (各二兩) 、人參、芎藭、厚朴、 防風、甘草、白芷、桔梗 (各一兩) o 右九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二, 未差更服勿絕, (外臺無防風甘草白芷) 內補散治癰瘡發背方, 蜀椒、乾薑 (各二分) 、白斂 (一兩) 、 黃芩人參 (各二分) 、桂心 (一分) 、甘草 (一兩) 、小豆 (一合半) 、附子、 防風 (各一兩) 、芎藭 (二兩) o 右十一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二o 治癰疽發背及小小瘰?, 李根皮散方, 李根皮 (一升) 、通草、白斂、桔梗、厚朴、 黃芩、附子 (各一兩) 、甘草、當歸 (各二兩) 、葛根 (三兩) 、半夏 (五兩) 、 桂心、芍藥 (各四兩) 、芎藭 (六兩) 、桔樓根 (五兩) o 右十五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 瘡大困者夜再服之o 曾有人患骨從瘡中出, 兼有三十餘癰癤, 服此散得差o 治發背癰腫經年, 差後復發, 此因大風, 或結氣在內, 經?閉塞, 至夏月已來出攻於背, 久不治, 積聚作膿血為瘡內漏大內塞排膿散方, 山茱萸、 五味子、茯苓、乾薑 (各一分) 、當歸、石韋、芎藭 (各四分) 、附子 (二分) 、 蓯蓉、巴戟天、遠志、麥門冬、乾地黃 (各八分) 、桂心、芍藥 (各三分) 、地膽、 菟絲子 (各三分) 、石斛、人參、甘草 (各五分) o 右二十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一, 稍加之, 長服終身不患癰癤o 治發背方, 亂髮灰酒服方寸匕, 亦治瘭疽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6 又方o 飲鐵漿二升取利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7 又方o 三年醋滓, 微火煎令稠, 和牛脂傅上, 日一易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8 又方o 豬狗牙燒灰醋和傅上, 日三四易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49 又方o 豬脂傅上日四五, 亦治發乳, (救急方云取豬羊脂切作片吟水浸帖上暖易之五六十片差若初帖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 妙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50 又方o 蛇頭灰醋和傅之, 日三易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51 又方o 燒鹿角灰和傅之, 日四五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52 又方o 燒古蚌灰雞子白和傅之, 日三易o 丹毒第四 (論一首方三十八首) o 論曰, 丹毒一名天火, 肉中忽有赤如丹塗之色, 大者如手掌, 甚者偏身有癢有腫, 旡其定色, 有血丹者, 肉中腫起, 癢而復痛, 微虛腫如吹狀隱軫起也, 有雞冠丹? 赤色而起, 大者如連錢, 小者如麻豆粒狀, 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 一名茱萸丹, 有水丹者, 由偏體熱起遇水濕搏之結丹, 晃晃黃赤色, 如有水在皮中, 喜著股及陰處, 此雖小疾不治令人至死, 治之皆用升麻膏也o 升麻膏方, 升麻、白薇 (肘後作白斂) 、漏蘆、連翹、芒消、黃芩 (各二兩) 、 蛇銜、枳實 (各三兩) 、梔子 (四十枚) 、蒴藋 (四兩) o 右十味微擣之, 水三升浸半日, 以豬膏五升煎, 令水氣盡、去滓膏成傅諸丹皆用之? 及熱瘡腫上, (經心錄無枳實以治諸毒腫) o 治丹毒升麻搨湯方, 升麻、漏蘆、芒消 (各二兩) 、梔子 (二十枚) 、 黃芩 (三兩) 、蒴藋 (五兩)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浸良久, 煮取七升, 冷, 以故帛染汁搨諸丹毒上, 搨後須服飲子并漏蘆湯, 方並在前癰腫條中, 但服之立差o (小品用治丹軫赤毒腫) o 治丹毒單用藥方, 水苔、生蛇銜、生地黃、生菘菜、蒴藋葉、慎火草、五葉藤、 豆葉、浮萍、大黃、梔子、黃芩、芒消o 右十三味但以一味單擣, 塗之立差, 大黃巳下水和用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53 又方o 凡天下極冷無過藻菜最冷, 但有患熱毒腫并丹等, 取渠中藻菜o 細切熟擣傅丹上, 厚三分, 乾易之o 治諸丹神驗方, 以芸臺菜熟擣厚封之, 隨手即消, 如餘熱氣未愈, 但三日內封之, 陵醒醒好差止, 縱乾亦封之勿歇, 以絕本, 余以正觀七年三月八日於內江縣, 飲多至夜睡中覺四體骨肉疼痛, 比至曉, 頭痛目胘, 額左角上如彈丸大腫痛, 不得手近, 至午時至於o 右角, 至夜諸處皆到, 其眼遂閉合不得開, 幾至殞斃, 縣令周公以種種藥治不差,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54 經七日, 余自處此方o 其驗如神, 故疏之以傳來世云耳o 五色油丹俗名油腫, 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輕之方, 縛母豬枕頭臥之, 甚良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
55 又方o 牛屎塗之, 乾易o 赤流腫丹毒方, 取榆根白皮作末, 雞子白和傅之, (千金翼又用雞子白和蒲蓆灰傅)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丁腫癰疽) 183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