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在网络上,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词,那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吧。
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
扩展阅读:食色性也相关论证
语出《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原来是孟子与告子辩论,“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只不过是告子的论点之一罢了,看来也不是孟子的观点。那么我们平时经常引用这句话,并先说上“连圣人都说过”,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为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学,也就是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在与孟子争辩时,其实孟子对告子的这句话并未持反对的态度,也就是说孟子虽然是持性善论,也是基本上同意告子的这种观点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一、从下面的辩论可以看得出来,即孟子并没有在此批判食色二字,只是从外与内进行批驳;二、这还要从《孟子》这本书里面去找答案。翻了大半天的《孟子》,终于找到可以证明的句子,这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对话时所提到的,孟子一如既往地宣扬仁政思想,而齐宣王却如幼童般找出一些可笑的借口来拒绝实行仁政,如他提到他这个人“好货”又“好色”,而孟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劝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从这可以看出孟子并不主张除去人的好货好色的私心。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又主张:“食、色,性也!”孟子也不主张去除人的好货好色之私心,可见平时人们在引用“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并不是多么太离谱的事情,但至少再不能说“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了,你可以说“我们的老祖先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就比较准确了。三人有一贯的思想,这与他们同属儒家学派可能有关,据后人考证,告子当属于儒家弟子,他们三人都不约而同地尊重“人性”,他们身上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只可惜后人牵强附会,将好端端一锅味美鲜汤给弄馊了,比如宋儒理学家们,固然他们也有些许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