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终身治疗,所以家庭护理变得相当重要,它将影响患者血压的稳定,以及各种应激处理。高血压患者的家庭护理应该做好以下三大方面:
1、定期测量血压
家有高血压患者,自备一台血压计是很有必要的,家人和患者都需学会自测血压。坚持每周甚至每日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便于了解血压变化和用药的关系,有利于医生更加准确地指导患者用药,譬如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另外,患者家属也应学会简单的测量血压方法,掌握用药常识以便能经常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家庭自测血压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始阶段: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上6-9点,下午18-21点各测量一次,取其平均值。
(2) 治疗阶段:根据以上的平均血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每日定时测量血压一次,持续两周,以评估疗效。
(3) 控制阶段:每周测量血压一次,早晚各一次。血压平稳后,1-2周至少测量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应增加测量次数,并作好记录。有条件者测24小时动态血压,以观察血压水平及昼夜变化的规律,以便及时调整用药。
2、坚持服用降压药
一经确诊高血压病,就应该按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治疗量,当血压降至理想水平时,再把用药量逐步减到最小剂量,即“维持量”,使血压逐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坚持经常用药才能保持血压的稳定,决不能凭感觉随意减量或停药,服服停停不但不能控制血压,还会诱发脑出血等并发症。当然,调整药量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血压反跳。
高血压服降压药有以下禁忌:
(1) 忌无症状停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平时无症状,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但服药后有头昏、头痛不适症。于是索性停药,甚至久不服药,导致血压再升高,病情加重,引起心脑血管疾患发生。事实表明,无症状的高血压危害更大,一旦发现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让血压稳定并恢复到正常水平。
(2) 忌降压求“快”
部分高血压患者,恨不得立刻把血压降下来,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很容易导致意外的发生。短期内降压幅度,应控制在原血压的20%以内,血压降得太快或过低都会发生头晕、乏力,严重还会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梗死。
(3) 忌临睡前服药
临床发现,睡前服降压药很容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所以,正确的方法是睡前2小时服降压药。
(4) 忌凭感觉用药
降压药有很多,作用也不不尽相同。有些降压药对这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有些对另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服药类型不对路,降压效果就不能充分发挥,甚至会误以为降压药“无效”。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按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分级治疗。
(5) 忌间断服降压药
有的病人用降压药时服时停,血压一高吃几片,血压一降,马上停药。这种间断服药,不仅不能使血压稳定,还可使病情发展。
(6) 忌治疗用药单一
除轻型或刚发病的高血压外,尽量不要单一用药,要联合用药,复方治疗。其优点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每种药物剂量,进一步减少副反应。
(7) 忌不测血压服药
有些病人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感觉无不适时少服一些,头晕不适就加大剂量。其实,自觉症状与病情轻重并不一定一致,血压过低也会出现头晕不适,继续服药很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定时测量血压,及时调整剂量,维持巩固。
3、防意外 定期复查
正常情况下,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1个月左右到医院复查一次,同时把期间的病情如实地汇报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对症下药。血压波动较大的老年患者,在家治疗要警惕早晨血压急剧升高的现象,注意季节、气候、情绪及体力负荷强弱等变化。如出现:服完药,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医,病情危重者,应拨打120,求助急救中心。
家人如何照顾高血压患者
(1) 督促高血压病老人定时测量血压,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复查。
(2) 督促老人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
(3) 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减轻其心理压力,避免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发生。
高血压急症的家庭处理:如老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或潮红、烦躁不安、心悸、多汗、恶心、手足发抖、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抽搐、失语、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神志障碍等现象,说明老人可能出现了高血压危象等急症,应立即排除诱因(如争吵、噪音等),就地休息,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同时尽快向急救中心求助,迅速转送至医院进行急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