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西医学病名,中医学无相应的病名。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本病病位在腰脊与经络。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及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臀部和下肢疼痛。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而生髓,故本病位在腰脊,其本在肾。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腰椎间盘退行变与遗传、体质及后天劳损有关。骨髓相贯,为肾精所化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以及劳损致使肾精亏损,骨髓筋脉失养。这一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认识相吻合。因此肾精亏损是病之本,是内因,是辨证的基础和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因跌仆闪挫、寒湿邪淫而发病,并出现临床症状,此为外因,属标证,因此辨证时一定要辨识标本,不可混淆。至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出现臀及下肢疼痛,病本在腰,病位在经络。《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有传注气血以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故无论内、外因素导致经脉气血不通则痛,则引起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所以病因为本,经脉气血不通为病机,疼痛为标。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病证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盛衰情况以指导施治,是治疗的依据。因此,从临床治疗的实际出发,本病辨证应重在病因辨证和经络辨证,病因辨证适用于药物内治治疗,亦指导经络辨证;经络辨证适用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治疗,既以病因辨证为指导,亦与病因辨证相协互补。
1.病因辨证
(1)肾精虚损,筋骨失养:腰背腿痛酸软无力,疼痛绵绵,喜揉喜按,遇劳则重,休息则轻,常反复发作。或有耳聋耳鸣,动作迟缓,足痿失用。若伴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偏肾阴不足;若伴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少腹拘急。面色觥白,舌淡而白润,脉沉弱,为偏肾阳不足。
(2)跌仆闪挫,气血瘀滞:腰背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而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若病久者,病势稍缓,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止,遇劳或闪挫,病势剧增,或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沉弦;若新病者,为急性跌仆闪挫所致,病势剧烈,痛处如锥刺刀割,或腰痛微热,轻则扶腰跛行,重则行动不能,面部苦痛皱眉,舌淡紫或无变化,脉弦、紧或沉涩。
(3)寒温内侵,阻遏经脉:腰背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行动缓怠,遇寒湿则加重,得温燥则稍缓,虽静卧、休逸疼痛亦难明显减轻,甚或加重,其病史一般较长,且渐渐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沉缓或濡缓。
偏于寒者,痛处剧烈,筋脉拘急;偏于湿者,身重,肌肤不仁。
上证寒湿郁久,可化为湿热,则兼见痛处觉热,遇热、遇湿则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此为寒湿之变证。
总之,本病以腰背腿痛为主证。正如《证治准绳·腰痛》所云:“有风,有寒,有热,有挫伤,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可·见,肾虚为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亦是辨证的关键所在。肾虚为本因,跌仆闪挫、寒湿内侵为诱因,为标。标本不可混淆,本末不可倒置。当然;本病在临床所见,往往标本同在,虚实相兼,寒热相杂。肾虚日久。可因跌彳卜闪挫、感受外邪而发病;而跌仆闪挫,感受外邪,劳损日久亦可损伤肾元,病因病证互为因果。故临证当分清标本主次、轻重、缓急,方能无失其宜。
2.经络辨证 人体经脉内系脏腑,外络肢体,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临床根据这些证候以判断疾病发生于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推求疾病病因、病位、病性、虚实之所在及其发展趋势。正如《灵枢·卫气》云:“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
病之所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证是腰背腿痛,根据其疼痛的具体部位,可从以下经络辨证:
(1)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2)病证:《灵枢·经脉》云:“膝膑肿病,循……股、伏兔、肝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素问·刺腰痛篇》云:“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
(2)足太阳膀胱经:
1)循行部位:《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掴中;其支者,……”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掴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端。”
2)病证:《灵枢·经脉》云;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掴如结,踹如裂,……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胴踹脚皆痛,小指不用。”《素问·刺腰痛篇》云,“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解脉(指足太阳膀胱经从项分为两支下行至胴中的部分)令人腰痛,痛引肩,目吭吭然,时遗溲”。“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衡络之脉(足太阳之外络,横出于腰中,从髀外后廉下合于掴中的部分)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飞阳之脉(足太阳别络)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
(3)足少阳胆经:
1)循行部位:《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病证;《灵枢·经脉》云;“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素问·刺腰痛篇》云:“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同阴之脉(足少阳别络),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肉里之脉(足少阳脉、出阳辅穴处)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财筋缩急”。
(4)足厥阴肝经:
1)循行部位;《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掴内廉,循股阴入毛中……抵小腹……”。
2)病证:《灵枢·经脉》云:“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素问·刺腰痛篇》云:“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5)足少阴肾经:
1)循行部位:《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掴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2)病证:《灵枢·经脉篇》云:“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素问,刺腰痛篇》云:“昌阳之脉(足少阴脉,出复溜穴)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琉琉然,甚则反折,舌倦不能言”。
此外,腰腿痛还与足太阴脾经、督脉、阳维、阳跷脉有关。临证亦当灵活辨证。上述经络辨证是古人腰背腿痛辨证之大纲。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当以此辨证为指导,临证具体分析,圆机活法。
(6)为使经络辨证更贴切于临床.兹将不同部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不同部位单侧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①腰3~腰4椎间盘突出,腰: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大腿前外侧、小腿前侧痛,小腿前内侧麻木,伸膝无力。
②腰4~腰5椎间盘突出:腰: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部、大、小腿的后外侧疼痛,小腿外侧或足背母趾麻木,偶可足下垂,母趾背伸无力。
③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骶,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部、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痛;小腿后外侧及外侧三足趾的足背麻木,偶有足跖屈及屈趾无力。
2)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马尾神经受累,腰背、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疼痛,双侧大腿、小腿后侧、足底及会防区麻木,膀胱及直肠及直肠括约肌无力或麻木,以至二便失常。
从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类临床表现可以看出;本病经络辨证当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次为足少阳胆经及足阳明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