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大海投入热水中,膨大呈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数倍以上。种子类中药葶苈子和车前子,加水浸泡后会变得粘滑且体积膨大。一些来源于动物的药材经水试后也产生一些特有的变化,如蟾酥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6.火试
将中药火烧或烘焙后观察产生的气味、颜色、烟雾、声响、膨胀、熔融及燃烧程度等现象。如乳香,火烧后微有香气,熔化慢;而掺有枫香脂的乳香则燃之香气浓烈,熔化快。
中药性状鉴别无需过多检验成本,最为简便实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际工作中,尤其在基层中药店、药房、药材仓库、中药市场等应用最为广泛。
性状鉴别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一个有丰富经验的中药师,不但可以通过外部性状的观察,迅速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还能判别多数药材的真伪优劣,而且对部分药材的产地,是野生或家种,生长年限也能作出一个大致的评估。马王堆汉墓出土2000年前的中药辛夷鉴定和福建泉州宋代古沉船中900年前的降香、沉香鉴定,都是根据上述性状鉴别的方法结合显微特征完成的。
近年,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在性状鉴定中的应用也丰富了其内容,并提供新的鉴别手段,如模拟人嗅觉器官和味觉系统的电子鼻、电子舌,有助避免性状鉴别中气味判断的主观性。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均属于性状鉴定的延伸,有助于学科的发展。 性状鉴定的科学内涵
中药性状特征不仅是药材的外形特点,也是药材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内含化学成分的外在表现。因此,探讨中药性状鉴定的科学内涵,实质是以现代科学诠释性状特征与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内在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1.内部组织构造
随着植物解剖学的发展,中药显微鉴定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但判明了中药的显微鉴定特征,同时也丰富了中药性状鉴别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再来观察药材的性状特征,犹如庖丁解牛。
中药横断面的性状特征与内部组织构造的关系密切:来源于双子叶植物根的药材,其断面常有栓皮;一圈较大的环纹;具放射状纹理;皮部较小、木部较大等。
古人在药材形态鉴别时,曾使用不少形象的术语,如:菊花心、车轮纹、筋脉点、云锦花纹等。
2.内含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阐明了不少“口尝”之味的内在道理。具酸味的中药一般含有机酸类成分,如山楂、山茱萸等;具有苦味的中药与其含有生物碱、以及一些皂苷类成分有关,如黄连、栀子等;具有甜味的中药往往含有大量糖类成分,如党参、枸杞等;具有辛味的中药往往含有挥发油类成分,如干姜、细辛等;具有咸味的中药则与其富含无机盐类物质有关,如牡蛎、大青盐等;具有涩味的中药与其含有鞣质类成分有关,如五倍子、诃子等。可见中药“味”的浓淡与中药内在质量密切相关。
中药的气味也较直接地反映了与内在化学成分的联系。不同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产生的气味亦不同,如鱼腥草具有鱼腥气,与其所含鱼腥草素有关;鸡屎藤的鸡屎臭气与其挥发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关等。
现代研究发现厚朴和凹叶厚朴的干皮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厚,直到25年树龄前后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才达到最高值,这表明厚朴的质量与厚度、颜色、粗糙度等外观性状特征有关,其中皮厚、色深、粗糙的厚朴所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较高,药材质量较好,这与传统民间评价厚朴药材质量的主要依据相符合。
上述直接分析外形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系外,对植物内部组织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亦表明药材外形特征与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相关性。如对西洋参主根发育过程中组织的变化以及淀粉粒的消长和人参皂苷的积累动态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随着参龄增加,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比例由大到小改变,分泌道的发生逐渐停止,淀粉粒含量逐渐下降,而人参皂苷的含量且逐渐增加,从而有机地将显微特征、性状特征和化学成分联系起来,有助于通过性状特征初步评价中药质量。
这些现代研究结果有助于诠释中药“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
新的课题 新的挑战
中药性状鉴定方法尽管历经千年,并解决不少质量把关的第一线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相应的性状鉴定指标记述尚未建立起来。中药性状鉴定面临众多新出现的课题,也应不断充实,创新,与时俱进。
1.栽培与野生
古代中药的来源主要依靠野生。近年药材栽培迅速发展,土壤、气候、温度、肥料等不但对栽培药材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产生影响,也会造成药材性状产生变化。因此,性状鉴定规律亟待及时发现和总结。
如丹参,野生者外表栓皮粗糙而容易剥落;栽培者,根条粗,表皮致密,须根少。再如防风,分为家防风与野生防风。家防风是各地栽培品的统称,其质量及外观性状因土质、水肥管理等有所差异。与野生防风相比,家防风通常粗壮,蚯蚓头不明显或不甚明显,质略重,粉性略强,菊花心色浅,断面皮部裂隙不发达,气略弱,甘而无辛味。
近年栽培过程中施用化肥,造成植物快速生长,如栽培的半夏块茎不但长得很大,而且有的部分还生出了小块茎。现代研究结果显示栽培品种不一定劣于野生种。
2.近缘品种与杂交种
由于药用植物资源的减少,许多近缘植物也被开发供药用。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一些药用植物的杂交品种也进入中药市场。